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泪罗江殉国的日子,于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之作《怀沙》,抱石投入泪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竟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深入人心。人们一陪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扩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除了上述纪念屈原说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端午节是我国人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很多,夏商周三代夏至习俗是它的主要来源。那时人们要在盛夏保证身体健康,就要佩戴香袋、缠五色丝,在门上插艾草和葛蒲以止恶气,还有一些文体活动。端午节就是一个古老的避毒保健节,后来又渐渐转化为一个爱国节、孝道节。

夏商周时期的植物避毒、送瘟神等


  不少人认为,端午是从原始驱邪仪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南方还有句俗话说:“批把黄,医生忙。”夏至前后,天气越来越炎热,南方疫情进人高发期。人们要饮用雄黄酒,还要用艾叶煮水沐浴,插戴葛蒲、艾篙、石梅花、山丹花以及蒜头等以防瘟疫。这些东西都是传统中药,有祛寒生津的作用。
  那时人们送瘟神常用巫术手段。巫术手段很多。北方要放飞带有“厄”字的风筝,而在江南水乡则习惯用船载。
  即用纸叠成小船,将瘟神偶像放人船中,点燃纸船后,让它顺流而下,说这样会把瘟神带走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瘟神放人木船,摆上粽子等供品,然后由人划船将瘟神送走。如果是许多人家或许多村寨同时送瘟神,就会争先恐后,力争将本家或本村瘟神尽快送走,于是出现了龙舟竞技的场景。

夏至与地腊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和道教中的祭地腊活动。上古之时,人们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的两大节日。而夏至节是商历的新年,殷人曾以“大火,昏见南中”的夏历五月为岁首,五月五日为腊祭日期。西周至汉代,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定于五月初五,遂与端午分为两个节日。但直到晋代,五月五日仍称“地口节”。地口就是指地上的神仙,地腊便是对地口的腊祭。《道藏·岁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唐代人韩鄂将端午解释为‘旧吐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夏至时,太阳才完全合于正阳之位。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又说:“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可见那时过端午与夏至一样重要。

龙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曾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拿出了很有学术分量的《端午考》。其中说,端午节是我国古代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节期,又进一步说“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这个判断很有道理。因为古时我国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五月江水暴涨,人们就把避水抗灾、五谷丰收的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据闻先生考证,当初有五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一起选定吉日,以五月第五天为祭祀日。我国还有数字崇拜习俗,一般以“一、三、六、七、九”等叠日为吉日。
  根据现在考古情况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挖出了大量几何印纹陶和一些石器,专家推断这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先秦的以龙为图腾的百越族的器物。因为古百越族生活在水乡,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他们自比为龙的子孙。直到秦汉时期,大量百越人在浙闽山区生活,其节俗还在他们祭祖时出现。

勾践、伍子胥、屈原、曹娥等人的传说


  时运交移,社会生产力和医药技术在发展,端午节驱邪避毒活动越来越与历史人物关联到一起。有的说端午纪念治理洪水的帝王夏禹,有说纪念春秋时越王勾践、吴国伍子胥或说是介子推的。认同程度最高的,是说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和纪念东汉时孝女曹娥的。关于纪念夏禹一说,有关古代信息很少,今天习俗也很少。山西一带说是纪念介子推的,别的节日也说是纪念他的,是箭垛式历史人物被泛化。
  窃以为,介子推可能只与寒食节相关联。

纪念勾践。

  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经在江海操练水军,形成了龙舟竞渡的习俗。有一个故事说,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出于韬讳之计主动来到昊国,过了三年非人的生活,骗得了夫差的信任,最终保全了性命,被放回越国。回去后便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耻,于当年五月五日成立水军并开始严格操练。几年后,越国强大起来,一举打败吴国报了灭国之仇。人们为了彰显勾践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的精神,就学着越国水师的样子在五月五日这天举行划船比赛。此事在《越地传》中有载。隋代、宋代学者也都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越国勾践之时。又有说端午节是纪念吴王夫差的,因为夫差曾经使吴国十分强大。

纪念伍子胥。

  这种说法,至今在江浙一带很有影响,几乎妇孺皆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楚平王杀死了他全家,只身逃过韶关来到昊国,受到昊王阖间的重用。
  阖间死后夫差继位,伍子胥仍然为相。由于越国范口等人的离间计、美人计,昊国大臣伯口贪婪受贿,一再为勾践说情,使夫差失去了对越国复仇的警惕性。伍子胥忠君爱国,看清了勾践委曲求全以待复仇的野心,强烈阻拦夫差放勾践回国,否则便是放虎归山。但夫差不听老相的逆耳忠言,相传他五月五日这天送给伍子胥一口宝剑,让他自裁。伍子胥接过宝剑,不由仰天长叹说,昊国很快就要亡了,你们把我的头挂在城门上,让我看着这一天的到来,然后自刎而死。
  不久,勾践果然出奇兵灭掉了昊国,证明了伍子胃的预言。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忠良,便在他的忌日祭祀他。

屈原。

  大概自唐代以来,在全国流行最为广泛的说法便是纪念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了。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半(mi上声)姓。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中。屈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出生于当时的丹阳,即今天的湖北株归。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此时七雄争斗,秦楚强大,“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0多岁就深受楚怀王的信任,被封为左徒,“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史记》中记载,他得志不久就受到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妃郑袖等保守派的嫉妒和反对,这些人不断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便渐渐疏远了屈原,并罢掉了他的左徒官职,让他去当一个闲散的三间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务,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教育。屈原遭受政治冷遇不变其志,写诗抒发自己探索楚国发展道路的情怀。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耿耿忠心。秦国突然攻占了楚国八城,又派人请楚怀王到秦国去议和。子兰、靳尚等人鼓励怀王前往,只有屈原识破了秦国的阴谋,冒死进谏。但昏庸的怀王不听,却把屈原逐出邹都。怀王一人秦境就被囚禁起来,这时才后悔未听屈原的忠言,但已成笼中之鸟。三年后,他在秦国抑郁而死。顷襄王即位后,像怀王一样宠信小人。秦兵很快就攻破了w都,楚国只好迁都。
  这时屈原已被流放到玩湘流域。他报国无门,常常独自在江边徘徊,一位渔夫问他为什么这样失魂落魄,他便叹息地说:“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流放中,他写出《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不朽之作。
  当他听说怀王客死他乡、国都已经沦陷之后,便写下最后一首《怀沙》,第二天一早抱起一块石头跳人了泪罗江。这天正是五月初五。百姓们听说爱国爱民的屈原跳江而死,便纷纷拥到江边凭吊,有的划船去打捞他的遗体,有的把饭团、鸡蛋丢人江中,以让鱼虾吃饱不再噬咬屈原。这样,就渐渐形成了五月初五包粽子、用雄黄酒祭江和赛龙舟的习俗。还传说曾经有一条蛟龙被酒水药昏浮出,龙须上有屈原的衣襟,人们就认为它吃了屈原,便把它拖上岸来抽了它的筋,把龙筋缠到孩子们手上、脖子上,用雄黄酒抹在孩子们七窍上,还在小孩额头写个“王”字,认为这样毒蛇鬼怪就不敢来侵害他们了。这便是端午喝雄黄酒的来历。

孟尝君、王镇恶、马援等。

  还有端午纪念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说法。因为《史记》中说,孟尝君是五月五日出生。那时的田婴有40多个儿女,一个小妾五月五日生下田文,田婴便对妾说,这孩子出生不吉利,不能把他抚养成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不举五月子”,说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妨害父母,要不得。后来《风俗通》中也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在《宋略》中记载:王镇恶是端午出生,家人要扔掉他,爷爷却阻拦说,过去孟尝君这天出生当过宰相,我的孙子会振兴我们家族的,就起名叫他镇恶吧。自汉朝以来类似这样的记载还出现多次。民间也有说这天是纪念三国伏波将军马援的。

曹娥。

  曹娥(130-143),东汉上虞人。其父曹吁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停。五月初五,曹娥也投人江中。三天后,人们发现曹娥抱着父亲浮出江面。此事传到县府,上虞县官把她葬于江南道旁,命邯郸淳作诛辞,刻石立碑,颂扬她的孝行。在今浙江绍兴尚存曹娥墓,而东汉曹娥碑已失。在《会稽典录》中说:“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迎波,沉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后来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镇改为曹娥镇,父亲淹死的舜江更名为曹娥江,至今仍沿袭此名。在古代二十四孝中,也记有曹娥的事迹。1985年曹娥庙重修后开放,被称为江南第一庙。南北朝以来,先后加封曹娥为灵孝夫人、福婴夫人等称号。

钟馗。

  民间认为钟馗是捉鬼大元帅,只要画上他的像就能保佑一方平安。最早的记载,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说唐玄宗时海晏河平,国泰民安,这天玄宗游玩回来得了大病。太医们千方百计治不好,朝野上下不安。一天晚上,玄宗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在追逐,一会儿大鬼就抓住小鬼,撕下衣裳把他吃了。他问大鬼是什么人,大鬼就说我叫钟馗,考武状元落了第,就发誓要帮助陛下扫清天下妖孽。玄宗醒来后便觉得神清气爽、百病皆无了,第二天就让昊道子按梦境画钟馗像,并诏告天下都画此人像,以祛邪魅,兼净妖氛。此故事源于吴道子钟馗画像的题记。

  钟馗是唐代终南人,长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很是丑陋吓人。他与好朋友杜平一起进京应试,名列榜首,但皇帝嫌他太丑不堪夺魁。钟馗又气又恼,便一头撞死在廷柱上。
  传说阎王觉得他秉性耿直、才学未展,便封他为平鬼大元帅,让他前往人间捉鬼拿妖,后来才产生了为唐玄宗救驾的故事。明代以后,又成为五月石榴花之神,兼司端午克制五毒之任。五毒,大概指蛇、蝎、蟾蛛、娱蛤、蜘蛛之类。还有钟馗嫁妹的传说,是钟馗嫁魅的讹传,但也形成了美妙的故事和戏剧。剧中,阴司判官钟馗已经身死,不能还阳,但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心中一直牵挂。他为妹妹办嫁妆,又让小鬼们抬轿子,风风光光把妹妹嫁给同乡杜平了。

海瑞之母。

  在河北、山西诸地,传说明代大臣海瑞是人瞎子(猩猩)所生。海瑞父亲每年和同乡乘船人山采金刚石。一次误时船走,他被人瞎子掳于洞中。人瞎子不吃掉他,却采摘野果让他充饥。他虽然思念家乡和亲人,却无奈与人瞎子做了夫妻,生下一儿一女。原先人瞎子怕他逃跑,每次出去打食都要用石头堵住洞口,有了儿女后便不再堵洞。这天,父亲抱着儿子海瑞出洞来玩,突然想到今天应该是家乡来船的日子,便奔往江边。正巧有船开来,他就抱紧儿子跳到船上走了。这天便是端午节。人瞎子回来一看没了丈夫和儿子,马上哭叫着奔往江边,望见一只船已经走远,呼喊也无人答应,就回头掐死了女儿,自己也跳江而死了。海瑞长大后人朝为官,素有廉名,号称为海青天。他江边祭母,为万民效仿,形成了端午节用粽子祭江的习俗。
  山西一些市县还有明初大将常遇春端午祭母的传说,也属异生型故事。还有说纪念《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的,因为端午节许仙非让她喝雄黄酒显了原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