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湖南、贵州交界地区侗族民间传统纪庆交游节日,各地节期不统一,程阳为农历正月初三,光辉为正月十五,梅林为二月初二,富禄为三月初三,林溪为十月二十六日等。
节日上午,庆祝活动一开始,首先是游炮,亦即去年抢得花炮者的还“炮”仪式。游炮队伍的先导是芦笙队,随后是抬着宰杀好的肥猪与纸花镜屏的花炮队,最后是鞭炮队及耍龙灯、舞狮子与古装戏曲人物队。花炮由约十多厘米长的铁筒制成,里面填上火药。炮口放一只铁丝绕成的铁环。环上缠着五彩缤纷的各色丝线。一路上,锣鼓喧天,芦笙齐奏,歌舞纷呈,队伍绕村寨大街小巷一周后抵达中心广场。接下来是“抢花炮”,一般的在中午时分进行。各村寨的抢炮手均在“报炮台”前列队站好,炮会的长者宣布点炮。火炮的冲力将铁环射向远处。铁环刚一落地,抢炮手就像离弦之箭,直朝铁环奔去。最快到达者刚捡起铁环,后面的人就如猛虎般扑过去,与他争夺起来。霎那间,抢环的人就滚做一团,你抢过来,他夺过去,时而涌到东,时而冲到西。抢到铁环的一方千方百计互相保护着,要把铁环送到“报炮台”;失利一方则层层封锁、处处拦劫,竭力想把铁环夺走。一场激战,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个小时才能见分晓。最后,谁将铁环送上“报炮台”,就算获胜。比赛过程中,全场的观众群情振奋,欢呼雀跃,兴高采烈。按照传统习惯,优胜者将铁环带回家中,视为一种荣誉和福气,第二:年再制作一只新的,在节日那天举行游炮前还给主办者。通常,节日期间还举行斗鸟、赛芦笙、演彩调、唱侗戏等娱乐活动。夜间,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对歌,跳“多伦”(芦笙舞)。
关于节日的由来,据侗族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姑娘在河边洗衣,发现一条水蛇正在追一条小花鱼,姑娘急忙将水蛇打死,使小花鱼得以逃命。转年三月三,姑娘又到河边洗衣,突然水面出现一个美丽绝伦的少女。她扬手向空中飞撒花朵,岸边的人都竞相接拾纷纷飘落的鲜花。少女见到姑娘,非常喜悦,说出自己是龙王的女儿,就是去年被她救了的小花鱼。现在,是专程到这里散花,以示感恩的。此后,龙女又多次下凡,与侗族人民共同欢乐。后来,由于龙王的禁止,龙女不得再到这里与姑娘来往,侗族群众就在每年的三月三聚集到河边举行散花活动,以示对龙女的怀念。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抢花炮”的花炮节。
三月三,都柳江畔春风拂绿,黔、湘、桂边界的侗、苗、瑶、壮、汉各族同胞数万人,云集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富禄镇,欢度传统的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乡最隆重的节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群众自发的一种体育活动,又是物资交流的场所,民族交往的盛会。
这一天,城乡百货,各类饮食,来到富禄镇摆摊成好,男女青年对歌欢唱,彩调桂剧开锣上演……抢青,是节日的第一项活动。由青年组成的抢青队敲锣打鼓,舞弄狮子游上大街。当人们见抢青队来时,便将准备好的青,如叶青、草青、菜青、果青,包着礼品挂在竹竿上,从街道两边的木楼上的窗口伸出。抢青队先舞一轮狮子,然后十来个人抱成一团蹲在地上,让另外几个人抱成一团踏着他们的肩上,喊着一些相互激励的话,挺直腰板,慢慢站起,把肩上的伙伴掬上半空。再将舞狮的人送上顶端,舞动一下狮头就把青“抢”去吃了。放青的人见青被“抢”走,是吉利喜事,高兴得点燃鞭炮。抢青过后,人们抬着三个一米多高,披红挂绿,簇彩堆花的花炮台,熙熙攘攘来到广阔的卵石滩上。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抢花炮,马上就要开始了。指挥员一声令下,一个青年立即点燃小鞭炮,紧接着“呼”的一声巨响,一个缠着红绸的小环被铁炮轰上半空,健儿们立即象离弦之箭,涌上前去夺取小红环。
观看的人们时而拥向东边,忽而又卷向西边。抢环者们动作敏捷,情绪紧张,观众一时无法看清小红环究竟落在谁手里。经过各组各队几番勇争巧取,有人突然冲出重围,跃过拦截和追赶的对手,直奔指挥台。全场欢呼鼓掌,为夺魁者的胜利热烈祝贺。
然后,再放第二炮,继续竞争。
入夜,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在河滩、坡地或山岗上,对唱山歌,谈情说爱,互赠信物。
花炮节又叫抢花炮,是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毗邻地区侗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具体日期各地不一,分别为农历正月初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但多数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侗族花炮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说是广西三江地区商人为招徕顾客、使生意兴隆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以燃放花炮吸引四邻的群众。按照规定,夺得花炮者除了获得荣誉外,还有酒、肉、蛋等物质奖励。以后年复一年沿袭下来,便发展成后来的花炮节。
举行花炮节前,先要准备好花炮。花炮系专业工匠制成,高约五尺,宽三尺余。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用火药做成的圆筒花炮;二是用铁丝绕成的铁圈,有茶杯口大小,外面用各色丝线缠绕。铁圈套在花炮上,再将花炮系在镜屏中央,镜屏周围披红挂绿,鲜艳无比。燃放时,以铁筒内的火药为动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待其降落时人们蜂拥争夺,这就叫抢花炮。
节日头两天,早已等得心焦的人们纷纷向聚会处赶去,家住得远的人就投亲靠友,村寨里很多人家住有一二十个客人。农历三月初三那天,通往燃放花炮的广场之路挤满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侗族同胞,附近不少苗、瑶、壮、汉等族人民也闻讯赶来,一起欢度佳节。
人们抬着花炮在芦笙队的簇拥下,穿街游行,或绕村寨一周,最后抵达预定地点。然后,将花炮放在一米多高的花炮台上,花炮台上写有“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一类的条幅。上午十点过后,由身穿黑衣、下着白色长裤、腿扎绑腿的年轻小伙子组成仪仗队,按照侗家的传统习惯,举行隆重的仪式。他们举起装有火药的粉炮,先鸣放一阵,宣告花炮节开始。
仪式完毕后,开始点火放炮。当裁判员一声令下,一位身体健壮的男青年立即点燃引线,刹那间,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火炮的冲力将铁环顶向高空。参加抢花炮的各路健儿似离弦之箭,争先恐后地向铁环坠落的地方奔去,争抢铁环。当跑得最快的选手刚刚拾到铁环,后面追来的对手就会立即向他扑去,紧随而至的选手蜂拥而上,滚成一团。参赛的各队选手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他们有的挤、有的扳、有的册、有的钻、有的拦、有的传,忽东忽西,忽虚忽实,观者眼花缭乱,不知胜负归谁。经过激烈的拼搏争抢,最后,夺得铁圈的选手终于冲破层层包围,将铁环送到指挥台,经核实后,由裁判员当众宣布其姓名和所属队名,并接受老人颁发的镜屏和彩礼。此时,全场沸腾,欢呼声不绝于耳。谁夺得铁环,大家都会向他表示热烈祝贺。花炮前后要放三次,分别叫头炮、二炮、三炮。抢完头炮,再放二炮、三炮。三炮放完后,夺得花炮的三位胜利者与三队选手进行最后的游行仪式。按侗家传统,优胜者要在第二年制作一个新花炮于节日当天送到现场,叫做“还炮”。按规定,参加抢花炮的选手分甲、乙两队,每队十至三十人。他们大都是从侗家村寨中挑选出来的身体强壮的小伙子。抢花炮可以采取抢、挤、钻、护、传、拦以及各种假动作等,但绝对不允许打人、踢人,不得带利器,犯规者当即会被取消比赛资格。抢花炮时间不限,直至将铁环送回指挥台为止。抢花炮活动不仅拼力气,比耐力,还要靠配合,比智慧,只有智勇双全者才能夺魁。以往比赛抢花炮时,老人们认为第一炮预示福禄寿喜,第二炮预示升官发财,第三炮预示人丁兴旺。因此每一炮双方都会拼命争抢。如今,侗族人民为抢花炮赋予了胜利、团结、幸福的崭新含义,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抢完花炮.余兴未尽的人们便开始唱侗戏、演彩调、赛芦笙、打球、斗鸟等活动,其中“斗鸟”和“多耶”最富情趣,吸引了不少人参加。
斗鸟声势很大,场面壮观。整个草坪有成百上千个鸟笼,八个一圈、十个一团地汇集在一起,成了一个鸟的世界。斗鸟时,先是隔着笼门相斗,如两只鸟势均力敌,便打开笼门让它们决一雌雄。这时,笼门对笼门,两只鸟从这个笼打到那个笼,又从那个笼追到这个笼,十分紧张、激烈。如果一方输了就低垂尾巴,在笼里打转转,并发出“咯咯”的呼救声。胜方则翘着尾巴紧追不舍,发出“咕咕”的威逼声。百战百胜的鸟被人们誉为鸟王,有时身价高至一头水牛犊。
入夜,青年男女在广场上围圈跳起多耶。侗语“多”有“唱、舞”的意思;“耶”是侗族民歌中的一大类,俗称“团歌”或“踩歌堂”。跳舞时,人们手拉手,或以手搭肩,以走步或甩手为拍,边走边唱。节日期间,本寨群众还端出香喷喷的油茶招待客人。来客若是侗妹,村寨里的小伙子会前来作陪;如果是小伙子,村寨里的侗妹便邀数人前来对歌。
关于花炮节的来历,各地有不少传说。桂北侗族地区有个说法,讲的是很久以前,一位姑娘在河边看见一条水蛇在追捕一条小花鱼,便打死了水蛇,救了小花鱼。次年三月初三,姑娘又去河边洗衣,突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站在水面上向空中撒花,岸边的人都争着去接飘落的鲜花,姑娘简直惊呆了。忽听少女亲切地对她说:我是龙王的女儿,去年的今天被姐姐搭救,今天特来谢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到人间来玩耍,并把龙宫里的奇花异宝送给侗家姑娘。后来,龙王知道了此事,责怪龙女违犯法规,并将龙女关起来,不准她与侗族姑娘往来。人们怀念龙女,便在每年三月初三这天到江边聚会,举行散花活动,日久天长,最终演变成今天的花炮节。
如今,花炮节不仅是侗家一种别具风格的传统文体活动,还是各民族、各地区物资交流的盛会。它既体现了侗族人民勇猛顽强的精神,又表达了他们对胜利、团结、幸福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