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从大年初一起,一般在五至七天内都是过年的休息游乐日,并互相邀请吃饭。腊月三十日前宴请宾朋亲友,谓之“团年”,也有的叫“过年”。大年初一后宴请谓之吃春酒,一般延至初七日。因这七天的时间,民俗称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前为家养的六畜,都应有一天过年日,初七人过年(小年)一般都要吃一顿较好的菜饭。初一、二、三是过新年中最闹热的日子,根据各地的春节风俗,进行各种活动,如闹花灯、舞狮、猜灯谜、踩高跷、逛花市、赏冰灯、逛庙会、观灯会、耍龙灯等等。

迎春锣鼓

  耍锣鼓是农村广大农民喜爱的一种自我娱乐形式。多在冬闲时期“耍”。尤以“过年”前后最盛行。耍锣鼓四人为一组:一人擂鼓、一人击锣、一人合钹、一人敲小马锣。按照一定的“引子”合奏。
  耍锣鼓可能与龙灯、舞狮子同时诞生和发展,历史较为悠久。耍起来一不化装,二不讲究条件,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可以耍,而且音响大、应声远、气势烈、欢悦性强。所以只要一耍,成百上千的人就会围拢来。四川省垫江县不少的大队、生产队都有一、两组耍锣鼓的队伍。入冬,农村中耍锣鼓声此起彼伏,应山应水,隔岸应和,别有一番欢乐气氛。
  流传的传统耍锣鼓引子,约有400个左右。这些引子一般音韵铿锵,节奏明快,都能表现一定主题,有的还具有诙谐、健康、欢快的生活情趣。如:《猛虎下山》、《鲤鱼飘滩》、《黄金落地》、《牛背擦痒》、嚷懒汉翻身》、《大坳山》、《狗扯腿》、《油菜花》等都广为流传,农民群众百听不厌。解放后,耍锣鼓爱好者还作了不少新引子,如《欢腾歌舞》、《庆丰收》、《土地还家》、《勇猛冲锋》等,丰富了耍锣鼓的演示内容。

耍锣鼓夺彩

  彩,即奖品或奖金,又名锣鼓会,即比赛交流大会。一般在“年”初八灯会开始后进行。解放前的夺彩会由群众自筹自办。1997年垫江耍锣鼓夺彩大会由人民政府提倡举办,更有特殊意义,这在垫江县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娱活动,是值得在乡村提倡的。

龙 灯

  也叫“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舞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把美好愿望寄托于龙的庇佑。龙是想象中的动物,由多种动物形象组成,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集中形象,所以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耍龙灯在汉代就已经普遍了,龙灯种类繁多,耍法风格各地不一。耍龙灯十分普遍,各省各民族都耍龙灯,有不少地方春节还举办“赛龙”会。
  闹花灯  从正月初一日到十五日,有的地方到正月十八日都举行灯会。“东风夜放花干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描写正月十五日夜,观灯盛景。花灯始于汉朝,到了唐代,花灯发展为盛况空前的灯市。花灯旧时以腊烛、油灯照明,如今油灯已成为历史,一般多用电灯取光。花灯品种繁多,五光十色,内容多姿多彩,四川省自贡市的灯会,更俱特色,各式各样的灯,令人咋舌。

猜灯谜

  猜灯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了谜语。到了南宋,谜语变成了新年里的游戏方式。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称为灯谜。
  猜谜语已成为中国民间一种重要文艺活动。“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利,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降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就是“猜谜”。相传,两干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时候叫“庚辞”,也就是隐语的意思,民间俗称叫“谜”。到三国的时候,猜谜更为盛行。曹娥碑后刻了八个字: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有个谋士叫杨修,看了以后,说:“此乃是‘绝妙好辞’之意。”原来那“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暗喻“色丝、少女、女子、受辛”八个字所组成的“绝妙好辞”四个字。
  那时,曹操也爱制谜。一次,他建了一个大园林,监工的官员领他看了以后,他挥笔在园门上题了个“活,字,就回宫去了。监工忙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后,微微一笑说:“嫌其阔也。,监工恍然大悟,忙领人改建了园子。
  那么,猜谜又咋变成灯谜了呢?
  传说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这财主瘦长个,白脸儿,众人送给他个外号叫“白面虎”。这白面虎对那些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是老鼠给猫捋胡子——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有一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衣帽整齐华丽;后边那个人叫王少,穿得破破烂烂。白面虎一见李才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李才说:“借银十两”,白—面虎忙取来银两。王少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白面虎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心生一计,要斗斗这个白面虎。
  到了元宵节的晚上,王少打着一盏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白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着观看。白面虎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账房先生念给他听。账房先生摇头晃脑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白面虎一听,气得面红耳赤,两眼圆睁,骂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王少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的?”王少又大声念一遍诗。白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白面虎一想,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的,转身溜走了,周围的人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了,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

舞狮

  舞狮起源于南北朝,现已成为春节和喜庆日子的民间传统艺术了。舞狮一般由两人扮一头大狮(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引导,令狮起舞。舞狮分南、北两派,享誉世界。舞狮高手要有相当武功,各种步法、拳术相当复杂。引狮人表现武功的刚劲,舞狮者模仿狮的各种动作、习性,表现的动作都很优美。

踩高跷

  一个个化了装的人,扮做戏中各种角色,脚踩三、四尺高的木跷,手执彩扇、彩绸,结队而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此起彼伏。清代恩祝竹樵诗曰:“捷脚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

社火

  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日后,各家各户走亲访友活动基本结束,而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尚未到来。人们就利用这段休闲日子,民主推选,自由搭台,由年长而有民间绝艺者教之,组织在一起学耍社火。主要内容有:跑旱船、霸王鞭、踩高跷、抬芯子、跑竹马、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维妙维肖。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耍社火才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花样翻新,也为世人津津乐道。
  社火起源于古代的社,社是祀社神之所。“社,地主也”,社神就是土地神。出于远古的土地崇拜和先秦人对天、地、风、雷、山-川、水、火的不可知性,为此进行祀祭,攘解,以祈年丰人安,求风调雨顺。故有社事。社事带有隆重的祭奠仪式和宗教性。而社火保持了社事性质,摒弃了宗教、迷信的仪式,荟萃了民间各种文艺,使之成为一种最具有普遍性的娱乐活动形式。故社火最初谓之“社伙”,意谓合起来一起作社事。“有社伙鳌山,台阁戏剧,滚打烟火……喧闹彻旦”。这和今日社火一模一样。宋代时,社火仍称“社伙”,后来“社伙”称作社火。因为火在北方乡音中当“红火”、“旺火”讲。而今,社火保持古代风俗特点的地方,仍然由民间的群众社团出面发动和组织,仍或多少带有社事的性质。
  社火的活动内容很多,就其主要节目,略举如下:

跑旱船

  ——关中叫耍旱船,陕北叫耍水船,陕南叫采莲船。
  旱船是用彩布扎成的,人物一般是两个:一个是扳船的老艄公(或小艄公),扮成丑角;一个是坐船的姑娘,过去都是要男扮女装,现在都由姑娘扮演。演出时,以各种舞蹈动作摸仿划船、采莲;还有唱歌,并掺插说白、数快板、抖趣、幽默等,形式自由,内容各异,风趣迷人。

踩高跷

  ——又叫“柳木腿”。意即它是用柳木做成的。表演者站在木托上,把腿和木托捆绑在一起,使之不能松动、滑掉。随着锣鼓的节奏,行走在社火队伍中。或列队,或走,或跳,或摆袖,或慢跑,旋转自如,如履平地,给人以行云流水、飘飘欲仙之感。玩高跷的人都扮演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故事人物和历史人物等。如取材于《西游记}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唐三藏西天取经;取材于《水浒传》的黑旋风李逵、武松打虎、豹子头林冲、及时雨宋江;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有诸葛亮借东风、关云长单刀赴会、张飞战马超、周瑜打黄盖、吕布戏貂禅,还有《红楼梦》中的十二宝钗、林黛玉与贾宝玉等。另外,还有七仙女下凡、白蛇传、黑脸包公、秦香莲告状、穆桂英挂帅、杀狗劝妻等。
  此外,陕西人还有抬芯子,(亦称“抬阁”、“高抬社火”),四川有戏剧平台等。
  耍社火时,其他的民间曲艺活动更是多种多样。主要有:扭秧歌,最著名的是东北秧歌、陕北秧歌;荡秋千,绣裙彩带迎风飘动,宛若天仙从空而降;锣鼓喧天,雷声隆隆;信天游唱得人心醉;京剧、秦腔、碗碗腔,花鼓戏、黄梅戏、越剧、蒲剧、皮影戏,纷纷登台献艺;武术、马戏、摔跤、赛马、抢绣球、放风筝,各显其能;说书的、卖唱的、打球的、打枪的、放烟花、放鞭炮的、绘画的、套圈的、捏糖人的、钻席筒的、摄影照象的、绣花的、裁衣的、转娃娃的、转九曲的、舞狮子的、耍龙灯的等等。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构成了耍社火的壮观而又热闹的场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