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立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庆贺。立春节就是在立春这一天为庆祝立春而形成的流行全国各地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46天、或者在大寒后15天。
  早在秦汉时代,中国人为了定季节,就创立了二十四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民间都把这一天当作节日来过。
  早在周代就有立春祭祀太昊、勾芒神祈求丰年的仪式了。
  勾芒神为春神,是草木与生命之神。传说勾芒是做过鸟国国君和西方天帝少吴的儿子,少吴特别喜欢春色,就用春天的特征给儿子取名”勾芒”,勾是豆种发芽的弯勾之状,芒是草苗的苗尖之形。勾芒长大后成为东方天帝伏羲的助手,主管春天的一切事务。因他出生在鸟国,所以他长的是鸟身人头的样子,外出时有两条龙为他拉车。
  立春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有迎春、打春、张贴芒神春牛图、拜春、歌舞娱乐、咬春、艰春等。
  迎春即举行隆重的仪式把春天和芒神接回人间。从周代起,帝王们就常常在这一天亲率群臣举行迎春大典,有的还亲自扶犁耕地一块,以示对农耕的重视。据记载,明清时候,在北京的东直门外都设有“春场’,预先在那里用丝绸扎制咸“芒神亭”和“土牛台”。立春的前一天,京都的官员们用旗帜和仪仗开道,先把勾芒神像和土牛迎到官府事先备好的”彩棚”里;第二天立春时,官员们再带领读书人或差役把芒神亭和土牛台抬到皇宫去向朝廷贺春。
  打春即鞭打春牛的简称。春牛是人们在立春节之前用黄泥或纸做成的牛,牛肚里填有五谷杂粮等物。立春这天,春牛被”赶”到”府堂”,人们用鞭子将其打碎,故称打春。然后人们争先恐后地将从春牛肚中流出的五谷、泥片等物取回家中,或放于粮仓中,或涂在坡壁上,求其保佑一年粮食丰收、马牛满栩。也有用事先备好的麻、麦、米、豆等物抛打肚中无物的”空心春牛”,获得名曰”春球”的赠物、预兆丰年的。
  东北农民打春时还有歌谣伴唱:“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喧,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
  张贴芒神春牛图也是立春节的一项活动。民间百姓在这一天往往要到集市上去购买这类纸图,恭恭敬敬地贴在家中,祈求保佑农事顺利、丰收吉样。
  拜春即节日期间人们相互登门致意,庆贺立春,共祝吉祥,祈求丰收。
  歌舞娱乐是迎春庆祝活动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在于营造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如在东北地区就流行在这一天演出各种戏文、吸引百姓观看和参加。
  咬春是一种吃鲜尝新的活动,具有迎接新春的离意。有人考证,此种习俗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唐朝时就有立春日吃春饼、食春盘的习俗了。春饼是用麦面制咸的薄饼,常与用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春盘一般为韭芽、羊角葱、水红萝卜等蔬菜拼制而成。元代诗人耶律楚材有(是日释中作穷春盘》之诗云:
  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
  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
  匀和豌豆操葱白,细剪萎禽点韭黄。
  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
  诗中所说的“木案”即春盘,”银线”即粉丝的美称。
  “藕丝”、“豌豆”、”葱白”、”萎篙”和“韭黄”皆为吃春饼时常用的菜。“何曾”是魏晋时的名厨。
  有的地方则讲究吃春卷。春卷盛行于宋元时代,近代更在江南各地流行。据记载,明清时北京、天津等地流行的咬春是吃一种名叫“心里美”或“赛梨”的紫色萝卜,说是吃了可以去除春困。
  垠春就是烧食春茶,用红豆、红枣、柑橘、桂花、红糖与茶一同人水煮食。垠春时还要同时吃一些糕饼类茶点。
  立春节,中国人迎接春天的节日!

时间

  立春是民间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在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315。时开始,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气温缓慢回升,万物开始萌芽,故农谚有:“立春三日,百草发芽。”

庆贺方式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宫内出春盘,酒赐近臣。民家是日门前挂一青色旗,或写“宜春”帖,贴于门庭楣柱,以示迎春。
  妇女用青色绸剪成春燕、春蝶,饰于头上。有的造面茧,用肉或蔬菜作馅。中置纸签,名“探春茧”。亦有以春盘相馈赠,或全家食春饼、萝卜,谓之“咬春”。我国各地立春习俗因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而异。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