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端午节的来历

  五月初五是我国端午节,也称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午日节、草蒲节、解粽节、浴兰节、女儿节。俗称五月节,冀豫等地还称为“五月单五”。按照古代干支纪年,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即午月午日,所以称之重五或重午。端为首次、第一,所以称端午。五为阳数,所以也称端阳。此日接近一年的一半,所以又称天中节。古时,是日少女须配戴灵符,头答榴花,极尽美艳之姿,所以也称女儿节。唐初该节名称多混用。由于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为了避讳,就正式将此节定名为端午。
  许多大节都是吉月吉日,唯有此节在古人眼里是恶月恶日。这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驱邪避毒活动有关,也与龙图腾崇拜等习俗有关。随着历史的发展,此节越来越成为纪念先贤的重要节日,伍子青、屈原、孝女曹娥等都是端午祭祀的对象。有关节俗,南方江河水系较多的地方要赛龙舟、饮雄黄酒、吃粽子。北方水系少,也普遍要吃粽子。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曾在端午节联络一批爱国诗人成立了诗人节。
  建国后诗人们还经常举行端午诗会,抒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壮丽情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日益凸显。2005年春,韩国抢注端午祭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和愤慨,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和自觉,对此节和所有民族节日更为重视。
  除汉族外,现在还有满族、蒙古族、藏族、苗族、舍族、彝族、锡伯族、朝鲜族、土家族等28个数民族都过端午节,但风俗有异,名称也有所不同。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五月开始;“午”,先秦时与“五”相同。端午就是五月开端的第五天。五月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五或重午。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争论不休,概括起来,端午节的来历大概有六种说法:一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二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之推,流行于山西一带;四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大将军伍子胥,属吴楚两地风俗;五说是纪念会稽孝女曹娥,属浙江会稽风俗;六说端午节的起源来自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俗忌。以上各家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或局限性。在交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空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种说法,只有一、二说产生了全国影响,并最为人们普遍接受。我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远古的龙图腾崇拜。
  据近代学者研究,端午节是祭奠龙的节日。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族图腾,伏羲、女娲、舜、禹都是龙族的领袖,后人把这些著名的祖先尊为龙,而端午这天是祭龙大典中最为隆重的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