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辞旧迎新:春节-亘古溯源,流变绵远。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最先。春节(含除夕)是炎黄子孙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富于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又叫“过年”,“年节”,其影响遍及祖国的四面八方、海外华侨和华人。在中国历史上,上自帝王显贵,下至村野山民,家家要过年,人人要过年。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度中,除藏族、白族、傣族等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本民族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春节源于农业的记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著称于世的国家。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掌握耕作的季节,不误农时,在生产实践中根据早象循环的规律,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史记·历书》记载,颛顼时已设“火正”官,帝尧时又设羲和之官,专事“明时正度”的工作,即观测天象来确定四时季节,指导,已有颛顼历。夏代根据北斗斗柄的没来定时月,并用天干纪年;商代已用干支纪日,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已有十二个月的名字。“好种树麻菽”,被先民们推崇为农业称为“后稷”。到“公刘”时,仍“务耕种,行地宜”(《史记·周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