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从明至清中叶的近500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末期,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顶峰。明清两代的文人学者,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一系列文化领域,对前人的成果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社会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和集市空前发展北京、苏州、汉口、扬州等地都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城镇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市民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结构的变化赋予了市民文化新的发展空间。文学上,小说与戏曲这两种植根于民间文化的文学形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其描写对象多为商人、业主、市井游民等人物题材则涵盖广泛多与民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或是对流传广泛的神话故事进行再加工,使之更具通俗性,为当时百姓所喜闻乐见。在这里,我们就以明清小说为引子来讲一讲明清时期牵牛织女神话的发展。
  明清时期,牛郎织女的神话逐渐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故事情节更加复杂曲折,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在文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代文人朱名世(约公元巧75年前后在世)所编的四卷小说《牛郎织女传》 。 《牛郎织女传》完整的叙述了牵牛织女神话的故事情节汇集了各个时代牵牛织女神话的种种要素,并将其安排在一个统一的故事主线里。在故事开头,作者先对此神话故事进行了一番考证,“牛郎织女的历史,在下不得不表明,在前既称夫妇,何有以七夕一相逢之说?考之世说,原来天河之东有织女乃天帝之孙女,勤习女工,容貌不甚修理。后奉天帝之命许嫁于河西牵牛郎。嫁后,竟废女工,天帝大怒令织女仍归河东。那牵牛郎在河西思之不已,于是有鹊桥重会每年仅七夕始得一圆满时日。这便是二位大仙的来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实际上援引了南朝梁文学家殷芸《小说》中关于牵牛织女神话的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故事中牛郎被定为天界随身服侍玉皇大帝的第十二位金童,而织女的身份则是‘斗牛宫中第七位仙女,系玉帝之婿张天君所生,俗呼做张七姐,玉帝之外孙女故又称天孙织女”小说的第一、二回主要描写了神话故事的起因,由于玉皇大帝要开设蟠桃大会须向西王母借一支珊瑚八宝温玉杯。于是差遣身边第十二位服侍金童前往西王母处借杯。在西王母处金童偶遇织女为其容貌所动于是向织女求爱言语间不免轻薄。织女一开始对金童多有好感,但得知其意后羞愤异常向西王母告发金童无礼之举。西王母向玉帝告发此事,玉帝决定将金童斩首以谢其罪千钧一发之际,太上老君及时赶到为金童求情提议免其一死,但将其贬下儿尘,‘令受颠沛折磨之苦,使其侮悟,然后再行超升天庭,方好佳偶天庭于是玉帝便令太白金星将金童送下凡间投胎托生。另一方面。由于织女在与金童相遇时先“一笑留清,也被处置,令其独居河东工织数年,若有疏怠,再行严加警戒’ 。至此故事的开始阶段告一段落以金童被贬下凡尘受苦织女送往天河东织工而结束。在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作者在尊重神话原有面貌的同时,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第一次对牵牛织女神话的缘起作了详尽的描写。其中涉及很多民间传说,如玉帝在准备蟠桃大会时说道:
  往年蟠桃大会,被孙猴儿闹翻了全局今又躬逢盛典,不可不赏而对织女身世的介绍,又明显受了奄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影响。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当时我国神魔文学经过几代的积累,已形成了丰富而又成一定体系的创作土壤供后代所利用二是在对人物的描写上更加真实,如织女对金童的情感描写,一开始见金童“眼角传情又是一个青年秀美男子,禁不住微微嫣然一笑”。可见对金童不无好盛而后面对金童的大胆表白,却又勃然大怒,嚷着要向西王母告状。而事后得知金童被贬下凡界受苦时,又追悔不已,对金童挂念不忘,‘不知金童贬了下界,受何种苦痛,什么折磨?恐其不能安闲自在,即如我居天河之东工织,总比凡尘安逸多矣!同时心想‘那日一起凡性,以致二人败露至此,彼此分居天上人间怎不令人心中暗痛!可见情由冤结佳偶大成,刻下受苦但愿后来成为夫妇,也不枉痛苦一场!这里的织女分明就是一个不谙世事、情窦初开的少女,在而对突如其来的爱情时,心中自然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喜悦、害羞、惶恐等情感瞬间一发涌上心头。虽然心存好感,但却不知如何表达反而弄巧成拙,最终酿成遗憾。我们不妨想想,假如作者一开始就让二人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故事情节显然会趋向平淡。而作者在故事一开始就引人矛盾,不但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打开了空间。由此我们可以见到明清时期的小说家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故事情节的铺垫上已经具备了相当高超的手法。
  《牛郎织女传》的第四、五、六回主要讲述了金童在凡间投胎转生为牛员外之子的生活故事。这一阶段的故事矛盾主要围绕着金郎〔金童凡间转世之名)与想独占家财的兄嫂马氏展开在牛员外死后,马氏为了独占家财屡次对金郎加以迫害。
  幸而在太白金星的安排下,金牛星下凡变为一头耕牛陪伴金郎,暗中加以守护金郎才多次化险为夷。到小说的第七回天孙女宫中思情玉清殿圣母请旨,一章作者才笔铮一转,讲述在天河东云锦宫被罚织工的织女,因思念金童在凡间受苦,不时央求云锦圣母在玉帝而前求情。终于金童下凡的第十二年在云锦圣母和瑶池圣母二仙的努力下,玉帝准许免金童之罪,差遣太白金星下界迎金童返回仙界。金童见到太白金星后回忆起在仙界的往事,为家兄遗书一封吃过仙丹随太白金星返回天界。行至天河之西,几人在天将行宫暂住。至夜间,金童思念织女,十是走出行宫去寻找。正巧在天河边遇到织女一行人在沐浴金童悄悄把织女的衣物藏起来,等到众仙女走后,现身将衣物还给织女,二人共诉思念之情相约共结姻缘。此日,金童井太白金星、金牛星三仙见了玉皇大帝,玉帝准许金童与织女共结连理,此二人遂成夫妻。不料二人只恋夫妻之爱情,忘却了应尽之天职,又惹得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二人。二人被众天将迫赶至天河边,走投无路。正在危机之刻太白金星赶到止住众天将将二人带到玉帝面前。玉帝拟定二人死罪但经太上老君求情,免去死罪,但令金童永居天河西天将行宫内天孙织女命其永居天河东云锦宫内工织,亦着仙娥看守仍然陪伴,也不准偷会金童l ”二人只得新婚相别,分居天河东西两侧。二人的恋情感动了许多仙官,就连奉命捉拿二人的托塔天王也对金童叹道:金童今与天孙二次分拆,真是悲苦之至!即如小将奉旨捉拿,亦是出之于不得已姻缘期限本由天定,不必心慌意乱,保守仙体为要尸最终太白金星与太上老君二人出于慈悲向玉帝上书请求准许二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并有乌鸦、天鹊、龙凤之类连接天河之中,使尔二仙山东至西,彼此两造相会,即可共诉衷肠,稍可以慰心愿3至此金童、天孙每年七夕相逢,万古不更一载离清一夕倾肠。世称牛女二星。
  通读整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牛郎织女传》卜分完整地讲述了整个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情节借鉴了各种版本的牵牛织女故事。如神牛相护、河劝盔衣等隋节就某借鉴了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故事晴节的处理上,各种矛盾冲突安排合理,节奏紧凑,叙述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以说,在后世有关牵牛织女神话的各种因素都包含在了《牛郎织女传》中,是对各代牵牛织女神话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充分体现了明清小说的文学艺术水平。
  在明清时期除了《牛郎织女传》以外,在其他方面,如诗歌、戏剧等领域对牵牛织女神话的再加工也不在少数。如明代青阳腔《织锦记》所描写的就是董永与匕仙女的故事而家喻户晓的《天仙配》也在这一时期被引入黄梅戏、越剧等剧种之内。在这里限于篇幅不作过多叙述。
  与文学领域相对应的是明清两代民俗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七夕被人们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其内容丰富多彩。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气到了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据《清嘉录》载,百姓用巧果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气总之,明清两代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顶峰,在这一背景之下,牵牛织女神话与七夕节口的发展也逐渐走到成熟阶段,固定了其在我国神话领域的重要地位。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