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为五色丝系在手臂上,可以驱赶邪祟,不生疾病,命长如缕。因此把五色丝叫长命缕或长命索。《太平御览》卷三一引《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增,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现在的一些女孩们仍然在端午系五色丝线,形成一种简便的手腕装饰。这些都可以互相赠送。
有谚语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湖南中部地区人们要在门头插艾篙、菖蒲,挂葛藤,还要吃大肉。少不得为小孩画朱砂符、挂香包,香包上写着“五月五日午,天时骑艾虎,手持龙虎剑,邪魔归地府”。
当地还有“五月初五过端午,天师尊神骑艾虎,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人虎口”的歌谣。艾即白艾,也叫家艾、艾篙,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人中药,性温味苦,可以去寒湿,把干艾搓成绳可以点燃驱蚊,用艾绒做成灸条治病,在西汉时就已使用。曹蒲是多年生的水中草本植物,属天南星科,多为野生,也可以在田中种植,古人认为它就是天星的再生。现代研究得知,曹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此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消毒。南方地区还把营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传花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女人们佩戴它,可以避邪驱瘴。还有的将艾叶、大黄、苍术、白芷、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屋内燃熏,能够赶走蛇虫,也不失为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曹蒲的长叶上有一条脊线,状如宝剑,故称之为曹蒲剑,将它挂于门媚,散发出的芳香也可以驱赶飞虫,使空气清新。在江南地区,端午也是采药的好时机。一些草药,还可以洗浴治疮疖,所以端午又叫浴兰节。
民间也有关于插挂艾草、菖蒲的一些传说。比如说黄巢在唐嘻宗时造反,到邓州准备大肆屠杀,却见一个妇女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个大些的小孩。他觉得有些奇怪,就抽刀要杀死她。但经过询问才知道,抱着的大孩是她大哥的遗孤,小孩才是自己亲生的。于是黄巢对这个女人很敬佩,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就挥剑砍下路边的艾草和菖蒲,让她回去挂在门上,并告诉将士们凡挂艾草、菖蒲者一律不能杀,于是形成了端午插艾的习俗。也有的说,这个故事是明朝燕王朱棣、明末李自成或张献忠等人所为。
民谚说:“端午节,划龙船,挂蒲挂艾在屋檐。”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与菖蒲作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内容之一。家家户户清扫庭院,用菖蒲、艾叶插于门头或悬挂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等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制成花环、佩饰,人们争相佩带,以辟邪驱瘴。
艾草,又被称为家艾、艾蒿、白艾、五月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通常高50~80厘米,多生长于野外荒地、田埂处。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这种物质具有驱蚊蝇、虫蚁及净化空气的作用。据说,艾草挂在门口可使人身体强健,正如枟荆楚岁时记枠所载,“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菖蒲原产我国,一般多为石菖蒲或水菖蒲,高一尺多,形状有如刀剑,据说插在门口可以辟邪,故又名“蒲剑”。农历五月,天气逐渐炎热,百虫蠕动,蚊蝇孳生。对此,古人认为是邪蛊、精怪等在作怪,便使用各种方法以克之,而常用的办法便是插艾草与菖蒲。端午节悬挂艾草与菖蒲,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初夏,多雨潮湿,各种细菌极易滋生,人易于染病。而悬挂菖蒲、艾草于门前,则可以借助这两种植物的气味,驱除邪气、病毒。
那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这天挂艾呢?这在各地流传着许多美丽传说。如在山东东明,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民间五谷丰登,家家丰衣足食。一天,有位神仙装成讨饭的老头来到人间。他走进一户人家,见一个妇人正在用白面馒头喂狗,用白米喂鸡。老人就向她要饭吃,谁想那妇人不但不给,反而出口辱骂。他走到另一家,见到满地的粮米却没有人收拾。神仙于是很生气,便拿着瘟疫药来到村子的上空,准备把它们撒下去。刚要撒,忽见一个妇人怀里抱着一个大孩、手里拉着一个小的孩子正慌张渡河。他便问为什么抱着大孩子却拉着小孩子。妇人说,大孩乃是丈夫的前房所生,小孩是自己亲生的。神仙才知道原来村中并非都是恶人,于是让她在门上插艾以免除瘟疫灾害。妇人回到村中后,却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插上了艾草,结果瘟疫药无处飘落,全都飘到大海里去了。全村人得救了。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于是每逢这天人们便家家都在门上插艾。山东荣成、即墨等地亦流传有相似的传说,只是故事的主角之一不是老神仙,而是黄巢或明朝的永乐皇帝。
传说之真假不必细究,各地普遍的插艾插蒲习俗却是实实在在。在山东安丘,人们在太阳未出前就到野外拔艾草和“犸虎眼”(一种很毒的草),回家后将艾草插在门口屋檐下,将犸虎眼放在窗台上,说能驱虫、避瘟。在章丘,旧时端午这天早上,民间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艾或桃枝,并用艾水洗脸,以艾叶驱虫,以桃枝辟邪。而在长岛的砣矶、大钦、小钦、南隍城、北隍城诸岛渔村,据说是保存端午古俗最多的地方。在这里五月初一被称为“小端午”,家家在大门上插艾和桃枝,在大门槛上贴一双纸剪的黄牛还在牛身上写“天下太平”四字,还有写“我是天上老黄牛,到了人间不吃草,专吃五鬼和忧愁”字样的。五月初五则称为“大端午”,再到大门上插艾和桃枝,加挂纸制或布制的桃或孙悟空,下缀蒜、黑豆和五色布条。于大门门扇、门框各处贴剪纸,图案有桃、虎、鸡、葫芦和宝剑。同时在所有门窗上放艾和桃枝,贴剪纸葫芦、鸡、虎、蟾蜍等五毒图案。所用的艾棵,必须要节前一日黄昏后到山上拔取,俗名“摸艾子”。而挂过的这些艾蒲,节后也断不可扔掉,而是要妥善保管好,若本年度生了孩儿,过“三日”时,用它烧水给孩子洗澡,孩子可百病不生。人们相信在端午这天早上采的艾子质量最好,所以人们把端午节插在屋檐上的艾子保存起来,备用。除直接插艾蒲外,人们还用艾草、菖蒲、大蒜等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或艾虎,并把艾人与艾虎悬于堂上或门前。
如老济南人就非常讲究,并不是随便把艾枝往门窗上一插了事,而是要挂艾虎。
所谓艾虎,就是剪裁成老虎形状的艾制品。挂完艾枝后,接下来还要画门符。就是把人们心目中的五种毒虫,即蝎子、蜈蚣、毒蛇、壁虎和癞蛤蟆的形象做成门符,贴在门板或门楣上。在老济南人的意识中,画门符意同挂艾虎,也是为了健康平安,预防瘟疫。在滨州则有贴剪纸葫芦的习俗,寓意与挂艾虎同。剪纸葫芦的样子有好多种,主要有“莲花双鱼”、“仙桃石榴”、“蝴蝶牡丹”、“老鼠葡萄”、“娃娃采葫芦”等。葫芦意为祛邪免灾保平安,莲花双鱼意为连年有余,仙桃寓意多寿,石榴、葡萄寓意多子,总之大都是表现多子多福以及富贵有余、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图案,反映了人们祛病免灾、祝福平安、祈求美好的愿望。
除插艾外,还有把艾草戴在身上的习俗,民间有“端午不戴艾,死了变成猪八戒”的谚语。在有的地方人们把艾草放在枕头芯子里,据说睡在上面,可以起到祛病驱邪的作用。沂蒙山区则在床上铺艾,以驱蚊虫。另外还有用艾束抽打屋内旮旯等处的习俗,并边打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你墙上爬,不许你把人蜇。”
民谚说‘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的民族习俗。在汉朝,人们就有用朱索缠绕“荤菜”以驱邪的记载,荤菜就是有芳香气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 《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海榴花上雨潇潇,自切菖蒲泛浊醒。”菖蒲,在民间是一种有防疫驱邪作用的灵草,端午节时有悬艾叶、菖蒲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驱避邪疫的习俗。有些地方把农历的五月称为“蒲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菖蒲与菊花、兰花、水仙并称‘花中四雅”,历代有不少文人以诗文赞颂之。菖蒲株形端庄秀丽,叶片碧绿挺拔,自然清新,富有雅韵。菖蒲除供观赏外,其花、茎香味浓郁,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可祛疫益智,中医的一些典籍多把它的根茎作为益智宽胸、聪耳明日、祛湿解毒之药。
许多人家一般端午节要在家门口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在或挂在门窗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节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文革、蒜头来祛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篙、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攘邪、保持健康 《云笼七签》里明确提到‘五月并十二月晦日,正月中,常宜焚烧杀鬼久”《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农历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
晋代讽土志》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俗信如此一来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