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庐剧(东路庐剧)

庐剧(东路庐剧)

东路庐剧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和县庐剧原名“倒七戏”,起源于皖中地区,荟集门歌、秧歌、茶歌、民歌、大别山歌等各种小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

传统戏剧 安徽省
文南词

文南词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松县文南词是产生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文词腔”、“文曲戏”,它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宿松县、湖北省黄梅县和江西省九江市等地,至今已有近三百

传统戏剧 安徽省
婺剧

婺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江山市婺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至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婺剧有传统剧目五百多种,其唱腔音乐体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包括高腔、昆曲、乱

传统戏剧 浙江省
大平调

大平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成武县大平调本名平调,因其唱腔音乐相对于高调(山东梆子)的音调低,故称之为“平调”,现通称“大平调”。该剧种历史悠久,流布于豫北、山东、冀南等地区。大平调主要

传统戏剧 山东省,河南省
西路梆子

西路梆子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海兴县西路梆子是现在的河北梆子的雏形,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山陕梆子,经商人传入今河北海兴一带,当地人结合本地的哈哈腔、罗罗腔、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及地

传统戏剧 河北省
灯戏

灯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恩施市恩施灯戏是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清代乾隆年间由四川流入恩施,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湖北恩施、利川及渝东地区的二十多个县市。恩施灯戏的唱腔

传统戏剧 湖北省
锡剧

锡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无锡市、常州市锡剧旧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其发源地一说在无锡市东北乡,一说在常州市德安桥地区,因而有“锡滩”、“常滩”之称

传统戏剧 江苏省
大平调

大平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明县、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本名“平调”,又称“大油梆”、“大梆戏”,现通称“大平调”,遍及冀、鲁、苏、豫、皖五省边缘城乡,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早期班

传统戏剧 山东省
二人台(东路二人台)

二人台(东路二人台)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路二人台是一种集说唱、舞蹈、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被世人俗称为“蹦蹦儿”、“玩意儿”等,形成于民国初年,20世纪50年代始称“东路二人台

传统戏剧 内蒙古自治区
永年西调

永年西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永年县邯郸市永年县位于河北南部,这里平原广袤,滏水、名河穿境而过,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永年西调就在这一地区普遍流传。永年西调又称“泽州调”,因常演袍带戏,舞台多

传统戏剧 河北省
淳安三角戏

淳安三角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淳安县淳安三角戏,是由采茶戏与民间歌舞竹马班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因早期脚色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故又名“三脚戏”,1951年定名为睦剧。主要流行于浙江省

传统戏剧 浙江省
越调

越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邓州市邓州越调又称“南阳大越调”,是豫西越调的代表,明嘉靖年间即以“乡戏”盛行于南阳各县及其他地区。邓州越调多以民间的、口传的正装戏为主,唱腔有九腔十八调,

传统戏剧 河南省
乱弹(诸暨西路乱弹)

乱弹(诸暨西路乱弹)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诸暨西路乱弹是清初秦腔西路艺人由陕西经杭嘉湖水路传入诸暨,与当地语言、音乐、戏曲相结合而形成的乱弹剧种,流行于嵊州、绍兴、萧山、浦江、义乌等周边地区。诸

传统戏剧 浙江省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分化出来的“上路调”,也称“北路调”或“北路戏”。1954年正式命名为北路梆子。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冀西北及陕西省部分地区。

传统戏剧 山西省
潮剧

潮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云霄县潮剧又称“泉潮雅调”、“潮音戏”、“白字戏”等,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流布于福建漳州和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

传统戏剧 福建省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