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庄扇鼓傩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曲沃县
任庄扇鼓傩戏是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民“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并于每年仲春进行表演的一种古老祀神戏剧。
任庄扇鼓傩戏据考证形成于唐、宋时,曲沃凡有社的地方都设坛,设坛必献祭,献祭必演傩戏。1986年发现的宣统元年(1909)许文炳手抄本《扇鼓神谱》,详细记录了12折傩戏的演唱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任庄扇鼓傩戏科学地抢救、保护、挖掘、整理,不仅能够探知原始傩礼的历史本相,体现先民趋吉避凶、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还有利于中华民族古傩文化的研究,对丰富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德安潘公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德安县
北宋乾德(968)年间,从京都汴梁开封府到江州做官的潘氏三兄弟,带来了都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德安潘公戏。这种歌舞杂剧,当地人也称为“锣鼓潘太公戏”,或叫“潘太公游 春”。
每年元春正月初一至十五,德安县吴山乡桂、胡、李、陶四大家族12个村庄都要举行花棚会,白天游春、祭祀,晚上演剧、聚乐。晚上整场表演约需两小时,演出9场节目,主要包括棚上杖头傀儡与棚前面具化装两种表演。
表演时首先在祖堂内拉起一块蓝色的布帐(当地称为“花棚”)作为表演区域。先由表演者合念一段诵词,再在锣、鼓、笛三乐器的伴奏下进行节目表演。棚上的傀儡表演,由一两个演员分别用左手撑杖头傀儡,右手握着傀儡的两膀在布帐内左右摇摆,翩翩起舞。棚下的假面表演由演员戴着面具随着剧情在布帐中进出,或舞刀剑或翻杠踏跷,或跳或舞,但都不开口,其唱念全由场外一个叫“参军”的代唱代念。
德安潘公戏保存了唐代的音乐,宋代的杂剧、街市的傀儡歌舞,是宋代肉傀儡的遗存。它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原始的表演形式、珍贵的傀儡造型和古朴的戏剧面具,对于认识宋金时期的演剧风貌和中国戏曲发生发展的历史衍变,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梅山傩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
梅山傩戏是湖南省冷水江市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搬演的娱神和自娱戏剧。梅山傩戏由土著巫傩师以家传和师传两系传承至今,是记录千百年来湘中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演化过程的活性载体;是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戏剧发生学、戏剧形态学和湖湘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宝贵的信息源。
荔波布依族傩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荔波县
荔波布依族傩戏源于宋元时期,由广西河池地区思恩县傩戏坛祖玉氏传授到荔波布依族地区。荔波布依族傩戏分文戏和武戏,戏目主要有《酬神还愿》、《拜三界公爷》、《祭神树》等十余种,属傩夹戏类型,在布依族群众中称“桥”,分“小桥”和“大桥”。大桥7天以上,最多的13天,有戏曲表演,戴面具。小桥3天,没有戏曲表演,不戴面具。这些文化形式都与布依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傩戏的传承方式不固守于家庭传承,在民族中招徒授艺,不分地域,不分姓氏,传男不传女,本民族已婚有子男丁均可。傩戏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随着社会变革,传承人相继去世,唱本、面具、法器等傩戏道具损毁流失,荔波傩文化活动处于濒危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