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建立,都以华夏人为核心,从此奠定了中国民族构成的基础。在春秋以前,三个朝代一直都维持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政体,没有发生分裂和大的战乱。这三个朝代首先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到了东周时期,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周朝的藩卫地区,崛起一些割据称雄的奴隶制政权。春秋之世,虽然周天子已经衰微;春秋后期,封建主义也开始萌芽,但各藩卫地区,仍在不断开发,如楚国对江、淮、河、汉地区的开发,吴、越对长江下游的开发,巴、蜀对长江上游的开发,这就使长江流域的生产,赶上了黄河流域。在那几个世纪中,秦、晋对黄土高原的开发,燕、齐对辽东半岛的开发,也都比西周时期有了更大进展。所以三代是中华民族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逐步开发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为以后继续开发岭南、东南、西北和西南各个地区准备条件的时期。
  (1)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大步发展
  夏、商、周的农业生产,在新石器时代开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着夏、商、周三代沟洫工程的规格;甲骨文则记载着粪田;《诗经》记载着用绿肥。三代都设置天文历法的职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农时;还有直接管理田园的各级农官。这都说明,夏、商、周的农业生产,比新石器时期,无论生产规模、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都已迈上一个新台阶。当时的黄河流域,草丰林茂,水土流失不多,生态环境和土地开发,大体仍保持协调状态。面对卫河一带和渭水流域无垠的处女地,古代的诗人,曾给我们留下“宅殷土茫茫”和“周原〔wǔ舞〕”的诗句,就是对当时黄土高原土肥水润的赞美。
  散见于先秦文献的粮食作物,已有小米、大米、大麦、小麦、黄米、高粱、大豆、芋艿〔nǎi乃〕、薯类、杂豆、薏米等等。其中小米、大米、麦子和黄米,已培植出不同的品种,如“糜”〔méi煤〕指深色小米,“芑”〔qǐ起〕指淡色小米;大米除了籼米和粳米,又增植出糯米和旱稻(香粳米);麦子除了大麦、小麦,又增植出荞麦和青稞;“秬”〔jù巨〕是深色黄米,“秠”〔pī披〕是双穗黄米。南方的芋艿,更是品种繁多,产量丰富,成为南方重要的杂粮。楚国的“芋尹”,就是专职掌管芋艿生产的农官。
  夏、商、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大规模的园囿,各地的私人菜圃和果园也很普遍。人工培植的陆生蔬菜,已有葫芦瓜、韭菜、苦瓜、蔓青、萝卜、荠菜、苦麦菜、豌豆苗、苋菜、蒜苔、枸杞菜、竹笋等等。仅在《尔雅》中记载的蔬菜,就有20多种,可惜古奥难懂,自古以来的注释家都未能一一释读。
  水生蔬菜有莲藕、蒲菜、水芹、莼〔chún纯〕菜、凉菜、塘蒿、荸荠、菱角、慈姑、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