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出现了比较系统的烹调理论,这是古代烹调业发达和饮食实践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反映。近千年来,又形成了七大菜系:粤系、吴系、川系、鲁系、清真系、素食系和食疗系。中国数万个大小城镇的各类风味食品,展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美食海洋。中国菜飘洋过海,也已有几个世纪。中国的烹调知识、烹调技术和烹调美学,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目前已有十多万家中国菜馆,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这些都体现着我国烹调技艺的累累硕果。中国被世界人民称为烹调王国,这不是中国人的味蕾有天生的特异功能,而是因为有独特而深厚的烹调文化传统。早在本世纪初年,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曾多处论述中国的饮食文化,他曾指出:“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长期以来,许多外国朋友到中国旅游,都以能享受到正宗的中国美食为人生最大乐趣之一。中国的美食,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已成了旅游业的三大优势。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中国人民在开拓食料资源方面,无论农、林、牧、渔业,自古以来都走在世界前列,园艺业尤为突出,劳动人民培植出无数优质的粮食、蔬菜和水果。中国是小米、大米、大豆、香芋、板栗、茶叶、柑、橙、猕猴桃、枇杷、芒果、荔枝、龙眼、桃、李、梅、杏、甘蔗等的故乡。这些农作物中,大豆的贡献尤其突出,大豆最早的记载,见于西周的文献,当时称“菽”,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把大豆看作重要的杂粮,又通过发酵工艺,把大豆制成酱油和多种酱类调味品,到了西汉前期,又从大豆中创造出豆腐制品。今天我国生产的豆腐系列食品,已增加到100多种。近年推出的豆奶系列也备受青睐。中国人民培植的大豆和大豆系列制品,给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和优质调味品系列。中国有许多特制食品,驰名于全世界,如广东的化皮烤乳猪,北京的脆皮烤鸭,金华和宣威的火腿,以及普及于全国的咸蛋、皮蛋(松花蛋)、糟蛋的腌制,各种薰腊制品,发制豆芽菜,熟制粉丝、粉皮等等,都有一套特殊工艺,各地还有许多具有独特工艺的地方名食,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把烹调学和医药学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食疗学”,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就记载了近百种认为有疗效的食品。在中国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中,食疗也占了重要地位。中国的药膳、配药食品和配药饮料,正崭露头角,为世界所瞩目。

  中国人的餐桌,从不缺少瓜菜、豆腐制品,各种豆、薯和豆、薯制品都是经常性的副食。这些食物,对肌体提供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植物纤维,对保证蛋白质吸收的合理分量,保证酸碱平衡,保证胃肠的正常运转和调整多种生理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黄帝内经》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膳食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埤〔pèi配〕……养精益气。”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平衡理论。春秋战国时候,讲究美食的孔丘和吕不韦,都主张吃肉要有节制,孔丘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吕不韦认为“肥肉厚酒”是“烂肠之食”,这些论见,都是符合营养卫生原则的。平衡膳食理论,也常见于西方的报刊和电视。但四高膳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的老传统的改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那些素有四高膳食传统的国家的高发病,如肥胖病、直肠癌、膀胱癌、心血管疾病和过早衰老等,在中国的发病率都较低,世界医学界和卫生专家都公认,这与中国膳食平衡的民族传统有关。

  中国培植的茶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提神、解渴、保健的优质饮料,1000多年以来,已逐渐普及于全世界。

  中国的陶瓷餐具,走出国门,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为各国人民所喜爱,与茶叶、丝绸一起,成为中国三个出色的文化使者,走进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千家万户。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