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的话题在网络上刷屏,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明确表示:今年元宵节当晚,故宫博物院将对民众开放,游客们可以通过提前预约,免费参加故宫灯会。
自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以来,这是头一次解禁,允许公众夜间进入。虽然此次名额有限,但仍挡不住民众的热情,开放预约后,故宫灯会“紫禁城上元之夜”的门票预售系统甚至一度被挤至瘫痪。
这不是故宫博物院和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刷屏网络,早在2013年,故宫博物院用一系列“卖萌”的衍生文创品在大众面前刷了一波好感后,就开启了自己的超级IP之旅。
直至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5亿元,这个成绩已经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
不论是故宫元宵灯会,还是畅销至今的故宫文创品,故宫博物院都用事实证明了传统文化在主流审美中仍受到追捧。
为什么以故宫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会受到民众的欢迎?单霁翔院长发表了他的看法:“过去我们(管文化衍生品)叫文化产品,现在我们知道了,中间必须加两个字,创意。什么叫文化创意产品?我理解就是要深入地研究人们的生活,人们生活需要什么研发什么。第二个,就是要深入地挖掘我们的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提炼出来,和人们的生活对接,人们才会喜欢。”
和“接地气”的故宫文创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今工艺美术整体行业曲高和寡的境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鲜明代表性的行业,工艺美术独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以“仿古”为美,追求“神韵”,重艺术性,轻实用性。
也因此,手艺人们所创作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自带一定的文化和审美门槛,大众想要弄懂手艺人所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什么?首先得对传统民俗文化和历史具备较深的了解。其次,需要拥有一定的古典审美水平。这两个标准,让注重实用美观功能的大众难以对工艺美术产生亲近感。
并不是人们不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不再融入人们的生活。
古时“千工床”,“万工轿”作为传统工艺曾在江浙一带盛极一时,就因为美观实用,才被用作嫁妆融入到人们的婚嫁中,更有了“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的说法。现今,故宫文创那些能随时随地融入人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衍生品大获人们追捧,也正是因为顺应了这一趋势。
一些手艺人老喊着现在人们不再关注传统文化,这是整个国家的文化之殇,民族之根要亡,但事实并非如此,传统文化并未老去被淘汰,在创意产品的改造下甚至还焕发出新的生机,故宫文创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借此,也希望更多的手艺人能够意识到,传统工艺固然值得去传承和发扬,但却不能一味守旧只将其做成高深的艺术。如果缺少了大众的欣赏,传统工艺又何谈发展与传承?传统工艺自古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所服务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保持工艺传统精髓的同时拉近与人的距离,这才算是真正的振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