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人们用来装饰自己的物品的总称,包括衣服、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服饰基本只有遮羞蔽体、保暖御寒等实用意义,后来随着物质生活资源逐渐丰富起来,人们对于服饰就不仅仅只追求其实用性了,还赋予了服饰审美的意义。
衣、衽、衿
衣指上衣,有方领、交领之分。衽即衣襟,指缀在上衣上、留下燕尾形的两条,用来遮掩下裳中的开口处。跪下时,衽就垂下来遮盖着双腿。衿即上衣的交领,交领处有结,腰间系带,男用革,女用丝。
裳
裳是下衣,在古代指裙。先秦时代只有裳没有裙。裳又分为裳和帷裳。裳的大体样子是由七幅布联结而成,前面由三幅连缀,后面由四幅连缀,腰部带褶,褶的多少、大小以裳的上腰部与穿着者腰身粗细为度。
袂
即袖子。敛袂,就是整理袖子,跪下称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为了适应游猎放牧的需要,由短衣长裤和靴子组成。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政令将胡服引进中原。
祷
祷又写作“绔”,就是今天的裤子,古代又称做“胫衣”。没有前后档,只有两个裤筒,类似现在的套裤, 只能穿在里面,不能穿在最外层。
裙
“裙”是汉代始见的字。裙是把几幅布帛缝合起来成一筒状。裳流行在前,裙兴起在后,二者可能有过短暂的并行期,但很快裙就代替了裳,那是汉代以后的事了。
帷裳
或称“帏”。古代朝祭时的服装,用整幅布制成,不加裁剪。帷即“围”。帷裳或帏是裳的最初形式。
裘、袍
这是古人御寒的冬服。裘是皮衣,古代穿皮裘毛朝外。但在行礼与会客时,则要在裘上加一件罩衣,罩衣古称裼衣。袍,最初是絮有乱麻的长袄,是穷困者之服。汉代以后,出现了绛纱袍、皂纱袍等,袍即成为朝服了。
衮、褐
衮是天子与贵官的礼服。衮上绣有蜷曲形体的龙,后代的龙袍就是从衮演变而来的。 褐是指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
龙袍
古代皇帝的服饰与其他大臣的不同,以示尊贵。从唐代时起,皇旁穿黄色的衣服,上绣金龙,俗称龙袍;皇后也穿黄袍,上绣金凤。其他人不得用此颜色,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官服
历代官吏都有固定的着装,但各代又不尽相同。汉代文官一律穿黑色衣服。到北周时,开始出现了“品色衣” ,就是按官阶的不同穿不同的衣服。后代沿袭,但每一朝代的各级官员穿什么样的官服又各有各的规定。
缙绅
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缙是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