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居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民居文化的发展也是和中国的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中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已经有了比较整齐的街区,并以此形成了清晰明了的的望各行的道路网。
在战国时期,民居坐落在这些城市的街区里,称之为“里”,也就有了里长这一职称。到了北魏时期,又改称为“坊”,在汉代,人们将城市的主干道称作“街”,居住区的道路称之为“巷”,“街坊邻里”一词也是由此而来。人们沿街设店、建宅,建造牌坊,在路口建起高达的钟鼓楼,从这时起,城市的繁华开始逐渐的显露出来。
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建筑中发现当时的宗教信仰和人们的宇宙观。古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仙境和一个阴曹地府,仙境是在天上的,阴曹地府是在地下的,人们就是在仙境和地府的中间。这种观念就会直接的反映在建筑的布局中,而且我们的春节的庆祝活动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来这一观点。
春节是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一点,春节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数千年,至今仍是中国的最终要的节日。在古代,春节这一天,老祖宗们不仅玩得花,也玩得最开心。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之中,大体的可以分为祈福和辟邪这两方面。因为古人认为我们居住在仙境和地府的中间,所以居住的地方不仅会有神仙下凡,更会有厉鬼出没。所以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据猪杂爱这两这之间的人们就要举行仪式,来祭拜神明,祈求神明的保佑,然后希望能够运用神仙的力量来驱赶厉鬼。
古时候,基本上所有的村落都具有一定的防御体系,村民们又会在村落的外面建造土地庙来祭拜。在春节前夕,村民都会祭拜土地庙的土地神,请土地公公能够继续帮助他们驱逐鬼怪,保佑他们村庄的平安。在村落的巷门一般都会有拱门,然后会在箱子里的重要地方设置石敢当来阻挡鬼怪。还有的地方会在路面上用石灰粉画出一个弓箭,来恐吓厉鬼,民间称之为“射崇”。
街道的空气是流通的,所以古人认为“气”运行其中,而流动的“气”会带来新生,把“晦气”能够驱散,这样子就有利于新的一年的新的开始。所以在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在街上进行许多的活动,来帮助“气”,加快流通,这种活动后来也就称作“吐故纳新”。
在新的一年,迎神的仪式是极其重要的。在一些地方,当地人会请比较有名的戏班子进行演出。这种活动甚至会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在正月初一,人们会搬着描写着忠义的故事的纸质亭阁在大街上游行。在道路两旁观礼的人们会从抬亭阁的抬杆上争抢花胜。许多人都认为花胜就是来自仙境神灵的祝福,能够带回家中也就是把这种祝福带给一家人。人们一路上都随着锣鼓进行游行,祈望能够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
街头巷尾,闹声闻于耳,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也是中国街坊邻里之间关系的侧面描写,“街”、“巷”、“坊”、“里”也是中国民居文化中常常出现的词语。而民居的发展,变迁和城市功能区的不断的划分,也让中国文化逐渐的充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