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桂婷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开发较晚,文化也相对落后。塔是一种凝结着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古建筑,云南古塔的数量没有中原和江南那样众多,分布没有中原和江南那样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至于唐代留下的古塔,就更是屈指可数了。然而,很少被人提及的宜良法明寺塔,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唐末古塔。
法明寺塔建在宜良县匡山镇万寺山法明寺内。据乾隆宜良县志载:“法明寺,唐僧摩伽陀建,胡敬德重修,明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万历间又大修”。法明寺塔就是晚唐建寺时建造的,它建在大殿的前面,位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
法明寺塔为密檐实心砖塔,十六层,通高26.95米。最下面为须弥座,高3.2米。所谓须弥座,原是古印度佛教所幻想的须弥山之巅的一个佛座,别名须弥坛。依佛教所言,须弥山是处于“世界”“中心”的神山。这“世界”有九山八海,《注维摩经一》引僧肇语云:“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言妙高,处大海之中。”须弥山包括须弥座,具有三大妙不可言的特性,即处于世界之中;其性如金刚坚固不坏;妙高无比并且处于大海之中。佛教教义中关于须弥座的这些特性,很适合中国人“尚中”、“求固”的意识,于是经过华化,便成为诸多中华古建筑的台基型式,如凡是密檐砖塔都有须弥座。
法明寺塔的束腰砌有柱子和壶门,这是早期砖塔的特征。塔的第一层最高,约4.5米,开假门。二层以上高度顿减。二至十三层四面设券龛,每个佛龛内有一尊铜佛,全塔共有四十八尊铜佛,遗憾的是,1951年维修塔时,用水泥填塞了佛龛,并用水泥给塔身穿了一件现代化的“衣裳”,可见保护文物光有好心还不行。(直到1992年维修时,才将塔基本恢复原貌。)塔自第八层开始收分,使塔身具有南诏时期特有的流线型轮廓。各层出檐以七层平砖叠涩而出,第二层为棱角牙子。檐面以白灰平涂,向两边升高,使檐角略略翘起,断面近于枭线而非混线,唐代建塔风格突出。塔刹原为铜制,并有迦楼罗四只,后毁,现用简易的铜刹代替。迦楼罗俗称金鸡,佛经上说它翼展三百六十万里,整个浮堤(世界)只能容其一足,以龙为食,故能镇水患。云南古塔的塔刹多置迦楼罗,反映出云南古代多水患、恐水患的实情,而中原、江南地区的塔刹鲜有置迦楼罗的。
近些年来,塔的须弥座水泥脱壳,露出一些塔砖。塔砖为青砖,有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的,也有长38厘米、宽26厘米、厚4厘米的,无论是哪种规格的砖,火候和质地都很好。一些砖头的侧面还有模印的梵文咒语,这说明云南古代,密教十分盛行。
据方志记载,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云南府(府治在昆明,包括昆明、宜良等十个左右的州县)发生强烈地震,昆明的西寺塔和东寺塔分别在这两次地震中被震倒,但宜良的法明寺塔竟安然无恙。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