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以沈阳故宫藏品为例

入关之初,清统治者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以别逆顺,维护统治,遭到汉人抵制。为缓和矛盾,清统治者采纳了明降臣金之俊“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幼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此说虽未见正史,却广为流传。它缓和了当时的社会与民族矛盾,也形成了清代服饰的满汉两式。

1

袄是从襦演变而来的一种短衣,最初多作为内衣,称为“襦袄”。最早见诸《魏书》的记载。它长于襦,短于袍,是秋冬之服。内有衬里的称夹袄,纳絮丝绵的称棉袄。袄的款式为大襟或对襟,袖有长短之别。一般穿于长衣之内,男女皆可穿用。宋以后较为流行,至明清时期大兴,逐渐取代了短襦。女袄则成为士庶妇女的主要便服,多与裙搭配穿着。

乾隆年间,袄较宽大,长度一般至膝下,嘉道以后趋于短窄。袄的领、襟及袖口都以镶边为饰,袖口依时尚或宽或窄变化。随着满汉融合,至光绪中晚期,宫廷及民间广泛效仿汉族穿着。有打油诗描写当时情形:“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道说莲钩六寸长”。张爱玲《更衣记》中描写晚清衣着风尚:“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光绪三十二年后:“诸大商港的时新款式迅速地传入内地。衣裤渐渐缩小,‘阑干’与阔滚条过了时,单剩下一条极窄的。扁的是‘韭菜边’,圆的是‘灯果边’,又称‘线香滚’”。

此外,晚清时期,袄的形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除原来的短袄外,又出现了一种长及膝盖的长袄。民国以后,袄的长度又恢复到及胯的高度,延续至今。

图1:清红锦地团花纹绸女棉袄


身长69厘米,腰宽56厘米,袖口宽29厘米,袖长63厘米,下摆62厘米。女款棉袄。圆立领,琵琶襟。面料为暗团花卍字地绸,领缘、袖缘、襟缘镶黑缎彩绣花蝶边和白地蝴蝶纹绦,前襟开裾处盘饰如意云头装饰。边饰繁缛而醒目,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