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以沈阳故宫藏品为例

入关之初,清统治者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以别逆顺,维护统治,遭到汉人抵制。为缓和矛盾,清统治者采纳了明降臣金之俊“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幼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此说虽未见正史,却广为流传。它缓和了当时的社会与民族矛盾,也形成了清代服饰的满汉两式。

1

袄是从襦演变而来的一种短衣,最初多作为内衣,称为“襦袄”。最早见诸《魏书》的记载。它长于襦,短于袍,是秋冬之服。内有衬里的称夹袄,纳絮丝绵的称棉袄。袄的款式为大襟或对襟,袖有长短之别。一般穿于长衣之内,男女皆可穿用。宋以后较为流行,至明清时期大兴,逐渐取代了短襦。女袄则成为士庶妇女的主要便服,多与裙搭配穿着。

乾隆年间,袄较宽大,长度一般至膝下,嘉道以后趋于短窄。袄的领、襟及袖口都以镶边为饰,袖口依时尚或宽或窄变化。随着满汉融合,至光绪中晚期,宫廷及民间广泛效仿汉族穿着。有打油诗描写当时情形:“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道说莲钩六寸长”。张爱玲《更衣记》中描写晚清衣着风尚:“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光绪三十二年后:“诸大商港的时新款式迅速地传入内地。衣裤渐渐缩小,‘阑干’与阔滚条过了时,单剩下一条极窄的。扁的是‘韭菜边’,圆的是‘灯果边’,又称‘线香滚’”。

此外,晚清时期,袄的形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除原来的短袄外,又出现了一种长及膝盖的长袄。民国以后,袄的长度又恢复到及胯的高度,延续至今。

图1:清红锦地团花纹绸女棉袄


身长69厘米,腰宽56厘米,袖口宽29厘米,袖长63厘米,下摆62厘米。女款棉袄。圆立领,琵琶襟。面料为暗团花卍字地绸,领缘、袖缘、襟缘镶黑缎彩绣花蝶边和白地蝴蝶纹绦,前襟开裾处盘饰如意云头装饰。边饰繁缛而醒目,与素净的暗花面料互为陪衬。内衬蓝绸里,絮棉。缀铜鎏金圆錾花扣五枚。

此袄为立领。立领最早起源于明代,是沿颈部一周竖立的领型。经历在清代坎肩、马褂、袄、袍等满族服装上的应用,并与近代西风东渐演绎融合,发展为旗袍的立领。此后则成为中式服装常用的一种领型,是中国服装构成元素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视觉上,立领增加了脖颈的修长感,体现了中国服装欲显还掩的含蓄式优雅。

图2:清藕荷缎卍字地镶边棉袄



身长76厘米,腰宽73厘米,下摆宽77厘米,袖长69厘米。袖口宽25厘米。女款棉袄。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藕荷色缎面上织暗卍字纹,间以团花及蝙蝠纹饰。领口盘饰假翻领,开裾处盘饰如意云纹。内衬蓝绸里,絮丝棉。领、袖及底边钉蓝缎边,前襟处以蓝缎盘作上下相对的如意云头装饰。棉袄里外均有花绦。缀铜镀金錾花圆扣五枚。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

卍字原为一种符咒、护符,后被印度佛教用作吉祥标志,是“太阳”或“火”的象征。梵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吉”。佛教传入中国后,广泛用作装饰纹样。唐武周时,将其读音定为“万”,寓意“富贵不断”、“富贵万年”。常见纹样为纵横排列相连状。明清服饰广为应用,多用于贵族衣物。

图3:清红缎平金龙女夹袄


身长101.5厘米,腰宽69厘米,下摆宽88.5厘米,袖长46厘米,袖口宽17厘米。清代后妃便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开裾。面料为红缎,其上平金绣金龙,彩绣云蝠等图案,间以“长春”、“富贵”等团字。两肩前后绣正龙四,前后身绣行龙四,下幅绣八宝立水。衬桃红色绸里。钉缀红色丝盘扣二枚。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

图4:清红缎彩绣平金龙纹女袄

图4:清红缎彩绣平金龙纹女袄


身长73厘米,腰宽50厘米,下摆宽66厘米,袖长58厘米,袖口宽31厘米。清代后妃便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开裾。面料为红缎,两肩及前后身绣正龙四,间以云蝠、八宝、双凤等图案。海面处绣鲤鱼跃龙门,下幅绣海水江崖、双狮纹。镶宽蓝缎边,其上镶挖蝴蝶纹,大襟及开裾处镶滚作如意云头形装饰。内衬蓝绸里。缀铜鎏金扁圆扣五枚。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

鲤鱼跳(跃)龙门也称“鱼化龙”,为传统纹样。取材于鲤鱼跃过龙门变成龙的民间传说,后多指科举考试得中者为鲤鱼跳龙门。最早见于《太平光记》之《三秦记》。其图案通常以龙亭(象征龙门)、水浪、鲤鱼及龙构成,数条鲤鱼聚集于龙门内,一条翻身跳跃,跳过者已变身为龙。明清时期衣物及小型挂佩上常用作装饰图案。

图5:清粉红暗花绸女袄


身长97.5厘米,腰宽66厘米,下摆宽90厘米,袖长71.5厘米,袖口宽38厘米。女款棉袄。大襟右衽,圆立领,左右开裾,平袖。棉袄面料为粉红色暗团花绸,领、襟镶蓝素缎宽边为饰,并镶滚作如意云头形,镶花鸟纹绦边。领、袖镶白、蓝色两道鹤、蝠、花纹饰镶边。钉缀蓝色丝盘扣四枚。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

图6:清红缎彩绣蟒鹤夹袄

身长81厘米,腰宽55厘米,下摆宽78厘米,袖长68厘米,袖口宽20厘米。男款夹袄。圆领,大襟右衽,箭袖,前后开裾。领袖襟镶平金银边。袄身前后绣蟒逐火焰珠纹,下摆绣鲤鱼跳龙门及海水江崖纹饰,间以杂宝、如意云、仙鹤、桃、石榴、兰花等纹饰。左右箭袖均彩绣蟒纹。因作箭袖,此夹袄兼具礼仪性和实用性,应为清代官员喜庆场合穿用之常服。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

杂宝纹是由古代一些吉祥和贵重物品组成,如珠、钱、银锭、珊瑚、磬、象牙、方胜、海螺等,寓意吉祥,常配合主体纹样装饰于织物上,数量不定,组合自由。

秦汉时期的裤被多指“胫衣”,是一种无裆无腰的裤管,左右各一,分着于腿,上至膝,下及踝,以绳带结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胫衣改为裤裆相连的合裆裤。合裆的裤被称作“袴”、“绔”,富贵者之裤为丝绸等贵重面料制成,百姓之裤为布帛等制成。至汉代,合裆裤已流传至民间,广为穿用:两股之间连缀一裆,以带系缚不缝合者,俗称“穷袴”;裆部缝合者俗称为“裈”;短于裈,下不过膝者称为“犊鼻裈”。五代之后,又留行一种只穿于小腿的“膝袴”。宋代,程朱理学居于统摄地位,女子穿裤须以长裙掩盖。由此,在胫衣的基础上形成了膝裤、无裆裤。明清时,膝裤仍然流行,称为“套裤”,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男女皆可穿用。男子的裤穿于袍衫之内,女子的裤多穿于裙内。女款套裤之裤脚常镶花边为饰。套裤两裤筒各自分开,不成一体,无腰、无裆,上端为马蹄状,钉环系带,下端裤口平直,一侧开衩系带,裤腿口镶滚花边。套裤之裤管造型多样,清初多为直筒状,清中期上宽下窄,裤管下部紧裹胫部,裤脚开衩,清晚期,裤管宽松肥大。除套裤外,合裆的长裤、短裤的穿用也很普遍。

裙,由下裳演变而来。通常以五幅、六幅、八幅等多幅布帛连缀而成,上连于腰,这也是裙与裳的区别之处。古代穿裙之俗始于汉代,以后逐渐取代了下裳。汉魏时期男女均用,唐以后多用于妇女。裙侧边不缝合,部分裙幅重叠,穿着时围系。清代叶梦珠《阅世篇》卷八:“裳服,俗谓之裙。旧制:色亦不一,或用浅色,或用素白,或用刺绣,织以羊皮,金缉于下缝,总与衣衫相称而止。崇祯初,专用素白,即绣亦只下边一二寸,至于体惟六幅,其来已久。古时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是也。明末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不无美秀,而下边用大红一线,上或绣画二三寸,数年以来,始用浅色画裙。有十幅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扬绚烂,因以为名。然而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本朝无裙制,惟以长布没履,无论男女皆然”。这段文字反映的就是明末清初至康熙中叶,裙的形制及沿革。

清代妇女之裙可分为制度中的裙和生活中的裙。制度中的裙即朝裙,属于后妃、命妇的礼服和吉服,穿用于重大典礼、祭祀活动及吉庆节日、筳宴等场合。普通妇女生活中的裙有马面裙、百褶裙、鱼鳞裙、凤尾裙、襕干裙、凤尾马面裙等类型。其中的马面裙是典型形制,其他类型的裙多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变化而形成的。马面是指裙前后两个长方形的外裙门。马面裙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以绳或纽固结;如果所打褶裥细密,则为百褶裙;为避免细密的褶裥走形,其间以丝线衍缝固定,行走转侧时,裥部作鱼鳞状,即为鱼鳞裙;若无褶,仅饰以异色滚边者,则为襕干裙。

清代的裙均为围系之裙,穿着时由后绕前,于前身交叠,围于腰上,借缝缀在裙腰上的细绳或布纽将裙固定于腰间。朝裙穿着时与朝褂、朝袍配穿。有清一代,其形制基本无变化,辛亥革命后,朝裙的历史也戛然而止。日常生活中的裙与长褂、裤同穿,裙穿于长裤和套裤之外,略短于裤。正式及见客场合,裙可作为礼服穿用,较为随便的场合穿裤亦可。唐鲁孙的《南北看》载:“清末民初,裙子是妇女们的礼服,嫡庶之分,就在裙子上。还有喜庆大典,正太太、姨太太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正太太都是大红绣花裙子,姨太太只能穿粉红、胡色和淡青紫色的裙子。除非有了显赫的儿女,大妇赏穿红裙子才能穿”,反映的就是清末裙子的穿着情形。光绪年间起,普通妇女流行穿裤,穿裙逐渐减少。辛亥革命后,受西方影响,传统的围系之裙与西裙的差别逐渐缩小,演化为近代套穿之裙。

图7:清五色绸缎摺裙

裙长100厘米,腰围156厘米,下摆宽302厘米。由彩色绸缎拼制而成,黑缎制云头形压边,裙底边为白缎彩绣花鸟镶边。裙腰为白色布。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

百褶裙出现的时期很早,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明末清初的妇女裙式一度“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近则以整缎折以细缝,谓之百折。

图8:清绿缎彩绣平金龙凤夹裙

裙长98.5厘米,腰围127厘米,下摆宽143厘米。裙门、裙摆两侧和底边镶蓝色织金勾莲纹缎边,其中马面部分各平金绣坐龙一,裙下摆处平金绣行龙三,下幅为八宝立水,平金海水及凤凰等纹饰,裙腰为粉红布,衬粉红布里。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

图9:清石青缎彩绣花夹裙

裙长100厘米,腰围122厘米,下摆226厘米。前后裙门彩绣花形蝶,打籽绣牡丹双柿。裙摆彩绣花蝶,白布腰,裙门两侧及底边镶黑地蓝花绦。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

此裙为清代马面裙。明代吕毖《明宫史》中“水集”提到的“曳撒”,为明代士大夫的常服,其腰下部两侧折有细裥,清代的马面裙应该与其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关系。

图10:清石青地缂丝朝裙

裙长99厘米,腰围140厘米,下摆宽288厘米。石青地,上部腰围缂织平金行龙五条,有襞积,无衽。中部绣平金团龙十七条及平水江崖纹饰。下摆处平金行龙五条,间以飞鹤、云蝠纹,龙下八宝立水。黑地缠枝花片子镶边。腰内衬蓝色布。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

朝裙为清代后妃及命妇在朝贺、祭祀等场合穿用的裙,与日常穿用之裙性质、等级不同。《清稗类抄》:“朝裙,礼服也。着于外褂之内,开衩袍之外。朝贺、祭祀时用之。”

图11:清红湖绉暗花棉袄

身长56厘米,腰宽42厘米,袖长51厘米,袖口宽23厘米,下摆宽43厘米。女款棉袄。交领,大襟右衽,两端开衩。棉袄以红色湖绉为面,其上以九枚棋子排列形成的菱形暗花为地纹,间以蝙蝠及团花纹。领缘、袖缘、襟缘、下摆边镶滚两道,分别为白缎彩绣钉金花蝶、绿花绦。开衩处以宽边镶滚为云头装饰。衬绿花绸里,内絮丝棉。无扣钉,有系带。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湖绉是表面有皱纹的湖绸。湖绸为浙江湖州地区出产的一种平纹丝绸,手感柔软,质地紧密,适合制作服饰。明隆庆、万历年间即已著名,有“湖丝甲天下”之誉。湖州南浔七里所产的湖绸最佳,明清宫廷龙袍、凤衣多以其制作。康熙时七里丝改称辑丝。

图12:清绿地粉红菊蝶纹闪缎女棉袄

身长86厘米,腰宽81厘米,袖长76厘米,袖口宽25厘米,下摆宽94厘米。女款棉袄。圆立领,大襟,右衽,平袖,左右开裾。以红绿闪缎为面,托领及袖口镶边处织粉红色牡丹,兰花、菊花、荷花、蝴蝶等纹饰,绦边处织如意云头纹及梅兰花边。棉袄衬红绸里,絮丝棉。缀扁圆铜扣四枚,扣背刻“兴隆洋行”号记。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闪色技术唐代已有,以颜色对比强烈的异色经纬取得闪色效果。宋代前后出现闪缎,元代也有生产,明清时期较为流行。明清时期闪缎多为江宁织造生产。纹样题材有花鸟走兽和吉祥图案,花纹一般较简单,以大朵牡丹和缠枝莲为常见。色彩配合包括红白闪色、深青闪大红、红闪绿、青闪红、蓝闪红、蓝闪绿等,其中又以用于此袄上的红绿配合最为广泛。

图13:清草绿缎三多纹夹袄

身长56厘米,腰宽39厘米,袖长57厘米,袖口宽22厘米,下摆宽61厘米。清代后妃便服。圆立领,琵琶襟,平袖端。面料为草绿色缎,其上绣石榴、佛手、桃实、蝙蝠等暗花纹,间以团寿字、卍字、绶带等纹饰。内衬蓝绸里。领口钉缀盘扣一,余为铜鎏金錾花扣五枚。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石榴为传统织绣纹样,以结籽多寓意子孙繁盛,绵延不绝。常与蝙蝠(或佛手)、寿桃(或寿字)构成图案,也有以石榴花代替石榴的,取意相同,名谓“三多”,寓意“多子”、“多福”、“多寿”。三多纹明清时期较为常见,广泛用于巾帽、衣裙、鞋履、首饰、佩饰。

图14:清藕荷暗卍字地纹绸女棉袄

身长73厘米,腰宽76厘米,袖长62厘米,袖口宽24厘米,下摆宽86厘米。清代后妃便服。无领,大襟右衽,平袖端。面料为藕荷色绸,其上绣卍字地纹,领缘、襟边镶织金冰梅纹边。袖缘镶边两道,分别为织金冰梅纹边和黑地蓝色花蝶绦。缀铜胎蓝珐琅嵌玻璃扁扣五枚。棉袄衬黄绸里。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冰梅纹是将朵梅或枝梅与冰裂纹结合的纹样。纵横交错的冰纹地上,梅花盛开,错落有致,空灵优雅。取梅不畏严寒、冰高洁清白的吉祥寓意,明清时期流行。清康熙时期仿宋官窑瓷器的冰裂片纹,用于瓷器装饰上。除用作织绣纹样,也用于建筑、瓷器、雕刻等之上。

图15:清蓝汉瓦纹绸钉边棉褂

身长73厘米,腰宽66厘米,袖长65厘米,袖口宽29厘米,下摆宽76厘米。女款棉褂。对襟,圆立领。面料为蓝色暗汉瓦纹绸。镶藕荷色、黑色丝绦,其间钉料珠两行相隔。棉褂衬藕荷色绸里。缀圆铜錾花扣一枚,扁圆铜扣五枚,五枚扁圆铜扣上刻太极图案。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汉瓦纹是以汉代瓦当构成图纹。汉瓦当通常为圆形,雕动物或几何图纹,也有作吉祥文字者。明清时期复古之风盛行,汉瓦纹被用于建筑、家具、服饰及器物装饰之上。此褂绸料即以汉瓦纹为纹饰,古朴风雅,配以素净的绦边,整体构图疏朗简洁,清丽秀雅。

图16:清浅藕荷暗云纹绸镶边棉褂

身长67厘米,腰宽76厘米,袖长56厘米,袖口宽34厘米,下摆宽86厘米。女款棉褂。圆领、对襟、平阔袖,袖口内饰暗如意云纹月白色绸挽袖。面料为浅藕荷色暗云纹绸。领、袖、底襟镶边三道,分别为蓝地斜卍字织金缎边,卍字,长、圆寿字织金缎边,黑缎冰梅纹绦。领口盘饰假翻领。缀錾花铜圆扣一枚,扁圆铜扣四枚,扣背有“竹”字号记。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此褂饰寿字织金缎边。清代流行寿字纹饰,以变体篆书寿字构成图案,形式多种,繁简不一,常与流云、蝙蝠、卍字等组合成图案,多用于男女衣物。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花样则名目繁多……有圆寿字者,有长寿字二龙抱之为团者。”

图17:清黄缎彩绣钉金云龙短袄

身长48厘米,腰宽61厘米,下摆64厘米,袖长47厘米,袖口宽28厘米。男款短袄。大襟,右衽,无领。领圈及襟缘以黑缎镶边,下摆缘边为窄细的黑缎。袄身前后钉金四爪行蟒各一,其下彩绣流云、海水江崖及珊瑚、海螺、火焰等杂宝纹。衬蓝布为里。缀铜鎏金圆扣三枚。根据其所用黄缎及蟒纹,可知此袄为宗室贵族穿用之便服。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蟒纹为传统织绣纹样,是由蟒蛇形象变形的龙纹。与龙纹的区别在于无角无爪。明初多赐给宦官服用,后逐渐发展为官服服饰,其形也有了变化,多有角爪,造型与龙相似。清代沿袭明制,百官礼服用蟒纹。清刘廷玑《在园杂志》云:“衣服上所织四爪者,谓之蟒,民间通用,五爪者谓之龙,非奉亲赐暨诸王赏赉不得擅用。若或皇帝御赐,亦可用五爪及三爪。”至清晚期,制度松弛,普通官服都可用五爪蟒,与龙无别。

图18:清石青纱平金彩纳金龙朝裙

身长143厘米,腰宽34厘米,下摆宽75厘米。圆领,无袖,大襟右衽,上衣下裳相连。上衣以红色素纱制成,下裳为石青色纱,左右开裾,腰栏作襞积状,其上平金纳织团龙共四排,间以五彩云纹。背后有丝带两条,以系于腰间。裙边镶石青色织金缎。衬月白色素纱里。裙襟缀铜鎏金錾花扣四枚。此朝裙设色分明,绣工精细,龙纹光彩夺目。为清代后妃春秋礼服之一。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图19:清草绿缎暗卍字盘长纹夹裤

裤长135厘米,裆宽54厘米,腰宽60厘米,裤脚宽28厘米。清代夹裤。宽腰免裆式,面料为草绿色缎,其上绣暗卍字纹为地,间以盘长纹,卍字作为吉祥纹饰。裤腰为红绸。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盘长(肠),又称八结、百结,为八吉祥之一。我国古代盘长纹历史悠久,随着佛教传入,因盘长纹所寓意的“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与佛教中生命“回环贯彻”的教义蕴含一致,遂逐渐被佛教纳入“八吉祥”范畴。随着佛教的盛行,盘长纹也被用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品、织物、服饰等的装饰上,明清时广泛使用,含连绵不断之吉祥寓意。

图20:清蓝缎暗三多纹夹裤

长112厘米,裆宽56.2厘米,腰宽63厘米,裤脚宽29.3厘米。清代夹裤。宽腰免裆式,穿时系腰带。此夹裤款式宽大,穿着舒适。面料为蓝缎,其上绣石榴、佛手、桃暗三多纹,夹裤衬藕荷绸里,裤腰为红绸。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图21:清烟色绸暗花镶边棉套裤

裤长77厘米,裆宽37厘米,裤腿宽24厘米。清代后妃便服。裤腿式,内侧开衩,上锐下平。上端分别缀白色绸带两条,其中一条为环状,穿着时系于腰带上。下端开裾处分别缀烟色绸带两条,用于系紧裤腿。此裤穿着时套于内裤之外,起遮挡和装饰作用。面料为蝴蝶、花卉暗花纹烟色绸。蓝棉布衬,内絮丝棉。裤脚口一边开衩。裤口镶边三道,分别为黑地卍字织金缎边,蓝地金鱼织金绦,黄地蟒纹织金绦边。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源自宋代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之道,至清代已十分发达。以此裤绦边为例,以金鱼数尾,水草数株或池塘(也可用鱼缸)组成传统吉祥图案“金玉满堂”。此纹饰流行于清代,多用于妇女及儿童之衣帽、首饰为装饰,寓意富贵荣华。

图22:清香色绸暗五葫团花杂宝纹棉套裤

裤长76.2厘米,裆宽37厘米,裤腿宽23.5厘米。清代后妃便服,裤腿式。裤脚口一边开衩。上端分别缀白色绸带两条,穿着时系于腰带上。下端开衩处分别缀香色绸带两条,用于系紧裤腿。面料为香色暗花纹绸,图案为五只葫芦呈团状相对,组成团花,团花间以杂宝纹。裤口镶边三道,分别为品月织金卍字纹边,万寿织银缎,黑缎折枝花卉纹绦。棉裤衬月白绸里。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香色,黄色之属,其色深于金黄,为次明黄一等之色。清初定作皇子专用服色。《啸亭续录》:“国初定制,皇太子朝衣服饰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清稗类抄》:“国初,皇太子朝衣服饰,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后储位久虚,遂忘其制,嘉庆时,庶民习用香色,至于车帏巾栉,无不滥用,有司初无禁遏之者”。可见,嘉庆以后,香色广泛流行于民间,男女皆可服用。

图23:清粉红暗菊蝶纹绸棉裤

长109厘米,腰宽59厘米,裤腿宽22厘米。清代后妃便服。宽腰免裆式。裤脚口一边开衩,钉白绦边。此裤穿着时系腰带,腿口不必系带。面料为粉红色绸,其上绣暗菊花蝴蝶图案。裤腰为白色棉布,衬月白布里。裤腰与衬里均为布而不用绸,是因棉布粗糙,穿着时不易滑脱。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蝴蝶纹为我国传统织绣纹样。“蝶”与“耋”谐音,寓意健康长寿,蝴蝶被视作吉祥之物,明清时期较为流行;菊花于百花凋零之时的秋季开花,耐寒傲霜,寓意长寿,多用于各类衣饰,尤以妇女首饰、服装为常用。

图24:清品月绸暗三多纹棉裤

裤长91厘米,裆宽48厘米,腰宽55厘米,裤腿宽27厘米。清代后妃便服。为宽腰免裆式。裤腿钉系带。穿着时系腰带,腿口系带系紧。面料为品月绸,其上为暗三多纹图案。衬月白布里,夹棉。白色布腰。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图25:清蓝绸团花镶边夹套裤

身长95厘米,裆宽37厘米,裤脚宽24.2厘米。清代后妃便服。裤腿式,裤脚口一边开衩。上端分别缀桃红色绸带两条,其中一条为环状,穿着时系于腰带上。下端开衩处分别缀蓝色绸带两条,用以系紧裤腿。套裤面料为蓝绸,其上绣暗团花,团花为盘长、磬、双鱼、榖壁等组成。裤口镶边三道,两道黑地绣葡萄、蝴蝶、花卉纹绦,一道为镶黑缎织金瓜蔓纹边,其间镶粉、蓝、月白等色牙边。裤口开衩处各盘饰半朵如意云头镶边。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三级文物。

如意头为传统纹样,以弯曲的线条构成云头,其形与如意端首相似,故名。云纹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云气纹,象征仙界。如意随佛教传入,含义吉祥。隋唐时,卷云纹与如意结合,演变成为如意云纹。此后也渐用于服饰之上。清中后期,受繁缛华丽之风影响,服饰中如意云头的装饰工艺及表现手法都发展到了极致,多用于衣领、衣襟、裤衩、鞋口等部位以及佩饰、首饰等的装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