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间工艺 >石雕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古时石雕匠人的手艺究竟多高才能雕出云冈石窟

初,昙曜以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 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善人。 帝后奉以师礼。 昙曜白帝于城西五州塞凿石开山,开窟五年镌建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 雕饰其伟,冠于一世。 ----《魏书·释老志》











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是始作俑者。太平真君七年(446)三月拓跋焘下诏书毁佛寺,坑沙门,焚圣像。高僧昙曜得知消息连夜逃奔中山。(中山国国都在战国时期为定州,辖区内有雕刻艺人和盛产汉白玉,在军事、经济、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山是佛教盛行之地,自佛图澄在燕赵大地传教以来,这里佛寺林立。佛图澄高徒道安又在恒山寺立塔,一时声名远播,四方学士竞往投奔受业,中山成为中国北方佛教的大本营。中山佛寺兴隆,又多有“百工伎巧”,所以昙曜在中山一住就是八年,继续从事佛教活动,直到453年12月文成帝复法,被召回京。











昙曜从平城逃往中山,他没有改变和尚的身份,而是“密持法服器物,暂不离身”,虽然正处在灭法风暴之中,可气节不改,这也说明中山的佛气之盛。昙曜奉诏进京,他建议文成帝南巡了解中山风俗,其用意是让皇帝接受中山佛法洗礼,了解石雕匠人的“百工技巧”为他心中早已谋划的大计做准备。七年后的和平元年(460),昙曜就任“沙门统”实现他宏伟计划的机会来了,他向文成帝申请,要在武州山开窟造像,文成帝立即批准。一项伟大的工程开始了。





担负着伟大工程的工匠,有数次迁徙的石雕匠人“百工伎巧”,以及从凉州掳入的匠人,其中石匠为主力军。

云冈石窟自昙曜带领“百工伎巧”开凿以来,开山凿石的金石声、工匠的呼应唱和声,回荡在武州山谷达三四十年之久。据《拓跋珪传》记载:“云冈石窟的开凿雕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单单是工匠们一天所需的米面及盐巴,就达一万五千斗,一天吃掉的辣椒就有五斗。经过五年的雕琢,才雕成昙曜五窟。”直到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才开始宁静下来,而大批的工匠们又随之迁往龙门开始了又一处伟大石窟的开凿工程。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武周山西麓,东西连绵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窑五十多个,雕刻了五万个佛像、飞天和供养人,还有许多飞鸟异兽、楼台宝塔、树木花草等浮雕图像。其中石佛的容貌庄严、造型之雄伟,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












云冈石窟属中国早期石窟之一,是最先以皇家的实力营造的石窟,是少有的完成于一个朝代,一个民族意识形态下的杰出产物。其风格独有、大规模、大气势、富有写实的现实感,熔理想与抽象于一炉,是开创石窟与造像全部石雕化的首创者,推动宗教社会和人神合一的内蕴,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北魏王朝的历史博物馆,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的物化体。云冈石窟造像之风,把石雕工艺推向一个高峰,无论是阴雕、圆雕还是浮雕,粗犷豪放,简洁凝练,精巧纤巧不失洒脱,浑厚憨朴、从而掀起全国性的开窟造像之风。





虑不远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传永世。且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与天地而同久,是以昔人留心佛法者,往往因山以为室,即石以成像,盖欲广其供养与天地而同久。虑远而功大矣。与夫范金、合土、绘丝者,岂可同日而语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