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烟盒舞又被我们称为“跳弦”,是云南彝族等地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也慢慢的发展了变化,传统的“吃火草烟”的习俗也已经消失。那么,大家对于彝族的烟盒舞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吧!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烟盒舞的鲜明特色
一、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二、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彩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舞蹈中的“斗蹄壳”,明显地摹仿动物斗蹄子而来;“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正弦”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动作变化而来。据说,开始跳时没有烟盒,只徒手跳或拍掌。后来,当人们吸烟时,发觉手指弹烟盒,能发出“呱、呱”之声,既可统一舞蹈节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于是弹起烟盒起舞一直流传至今。
四、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着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文化中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烟盒舞同彝族民歌一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