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是彝族部落社会时期“罗罗”部落的图腾。明代陈继儒《虎荟》卷三载:“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虎。”清代乾隆年间的《南安州志》载: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罗罗每年正月过虎节,村民化装为虎,跳虎舞。这种奇风异俗在云南楚雄双柏县小麦地冲村,至今还以活的形态较完整地保留着。
小麦地冲村16户人家均为彝族,村民信仰万物有灵,崇视山神、土神和保境安民的虎神,即祖先神。彝人认为:“虎即祖,祖即虎。”
“虎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在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在日出前结束。请虎神的仪式颇为独特:全村成年男子集于土主庙,先杀鸡献“米司”(土主神),随后由“毕摩”(巫师)率众祭土主,并主持请虎神。首先由毕摩为全村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卜得上卦的前8人当场化装。过去是裸身用锅烟、红土、白泥画满全身,如今仅以黑毡裹身为虎衣,头上捆扎出两只虎耳,身后下方的黑毡捆成粗壮的尾巴,露出脸和手脚画黑、红、黄三色条纹,额绘“王”字,颈系铜铃。至此,人已成虎,不能再开口讲话。
出虎日傍晚,黑虎头子大吼一声“罗嘛”(虎啊),紧接着一声炮响,4只黑虎从场子四方跳出,各自用力抖动颈上的铜铃,黑虎头子率众虎跳“绞篾舞”,村民手执香火围着众虎跳“回环舞”、“逆流舞”等舞蹈。场子边上有穿黄衣者4人用单面扇形鼓伴奏,人们在欢乐中直跳得精疲力尽时方休。此后,每日增加一虎入场跳虎舞,加到8虎时,众黑虎跳“耕地”、“撒种”、“薅草”、“收割”、“打谷”等生产舞,以及“虎亲吻”、“虎交尾”、“虎护蛋”等生殖舞和“虎搭桥”、“虎盖房”等生活舞。
云南“老虎节”黑虎打谷
正月十五为“斩扫祸祟,送虎东归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从酉时(17-19时)开始,由虎背着两个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户“斩扫祸祟”,颂念驱鬼除邪、禳灾纳吉的祝词,拜年、祝福。八虎“斩扫”后,背上毕摩来到村边一个叫“送虎梁子”的小山头,经过“灵魂地”和“香火地”到达“送虎地”,跳三圈舞后由毕摩念经,将虎魂送往东方。众虎卸装后,全村男女老少聚于送虎地分食“虎肉”(用煮熟的猪肉代替)。吃完“虎肉”,虎节也就结束了。
作为原始文化遗存,彝族“跳虎节”的图腾傩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傩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