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没有统一的族称,汉族称其为“俅子”,傈僳族称其为“俅扒”,藏族则称其为“洛”、“曲洛”等。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周恩来总理接见西南局代表时为其取名为“独龙族”,独龙江也因此得名。
独龙江乡地广人稀,近2000平方公里的山林中居住着4200多人,有独龙、傈僳、怒等7个民族,其中独龙族为主体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
独龙族妇女原有文面的风俗。据说,以前独龙江上游西藏察瓦龙地区的藏族土司经常沿江而下,抢走独龙族的女孩子。为了躲避这一厄运,当地人在女孩13岁的时候就在她们漂亮的脸上文面。如今,当年文过面的最年青的也有70多岁了,最老的90多岁。今年8月初,记者在独龙江采访时,碰到一个文面的老年妇女,岁月的流逝、风雨的洗礼,已使她脸上的纹路不再清晰。
独龙族人个子比较矮小,他们见外人都很害羞,但却热情友好,负重走山路是他们的特长。路上相遇,年轻的女子总是羞涩地微笑着用手掩着嘴给你让路。看见你举起相机,她们就低头匆匆而过,或者索性站在那里,手里攥着衣角,就让你拍个够吧。等你拍完了,她们红着脸微笑着低头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