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姜和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毛南、水、黎、白、土家、纳西、仡佬、佤、傣等族和克木人、(亻革)人的敲击体鸣乐器。苗语称妞、涅,侗语称每甲、甲多,布依语称主、根,佤语称土洛、格花,克木语称彦。流行于滇、黔、川、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关于铜鼓,壮族有这样的传说:古时有个青年到龙潭去放鸭子,眨眼间人和鸭子都失踪了。其父提刀去找,见儿子和鸭子已被妖怪弄死,便杀死小妖,放火烧了妖怪的房子。老妖斗不过老人,就从龙潭挖了一个洞,通到老人床下,想淹死熟睡的老人。当水流到床下洞口时,却被一口铜锅挡住了。老妖施计也没斗过老人,只得败阵而逃,此后再不敢兴灾作祸了。老人见铜锅可降妖,便造了很多,并安上翅膀,到处去平息邪恶和灾祸,最后连一口锅也不剩了。壮家人四处寻找,终于在小丘田里找到,有人敲响铜锅,人们踏着咚咚的乐声,跳起欢快的舞蹈。后来,人们将铜锅改为铜鼓,将铜鼓伴奏的舞蹈称为铜鼓舞。

在佤族民间,传说遥远的古代,西盟县北面的高山密林中,有一汪碧绿的湖水,人们称“弄球龙潭”。这里住着一对青蛙精,一共生了九男九女。待他们长大成人、婚配生育后,分别居住在九条山沟里。后来青蛙精都去世了。佤族为了纪念他们,用青铜铸成铜鼓,并在鼓面上铸出青蛙的形象,还称其为“蛙鼓”。

铜鼓是由用作炊具的铜釜(类似锅)演进而成的,流传下来的铜鼓,年代远自春秋初期至清末不等。用青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者鼓面直径100厘米以上,最小者仅10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形式多样,工艺精湛。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太阳纹,边缘有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也有花纹环绕,丰富多彩。原为统治权力的象征,用以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并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明清以来已成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传统乐器。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之珍品,也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975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楚雄彝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