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怀太子李贤(公元654—684年)墓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的主要陪葬墓之一,章怀太子墓壁画也是目前已发掘的唐墓中保存最为完好、内容也最为丰富的墓葬壁画之一。)
五名侍女和一宦官在园中游玩。其中二名侍女着男装,左二着男装侍女似为坐姿。左、右二名女装侍女梳单刀半翻髻,中间一女装侍女梳高髻,着袒露小襦,有"粉胸半掩疑晴雪"之美。
唐代丝织物加工,已使用过种种不同的复杂 技术,大致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包括色彩复杂的文锦和两色花或本色花的绮、縠、绫、罗以及花纹突起的“剪绒”、薄如烟雾的“轻容”、“鲛绡”纱。这些丝织 物除剪绒外,其余加工方法,都是在织物提花过中一气呵成。第二类包括各种不同的“刺绣”和“贴绢”、“堆绫”、“泥金银绘画”、“染缬”等等。加工方法都 是在丝织物成品上或衣裙材料成品上,另外通过复杂手续完成的。
唐代中等以上人家妇女的衣裙和家庭日用屏风、幛幔,多应用染缬。现存材料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应数甘肃敦煌和新疆发现品,以及日本正仓院部分藏品。从这些材料分析,得知唐代至少已有三种染缬技术普遍流行,即蜡缬、夹缬和绞缬。
染缬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图案纹样和锦缎多不相同,即同一种图案,和色效果也不一样。唐代蜡染的图案式样,除实物外,在绘图中还有些线索可寻,例如宋 徽宗摹张 萱《捣练图》中有两三位妇女衣裙,就属于染缬中的蜡缬或夹缬。《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也有几个骑马人衣服是蜡缬,不是锦绣。
若照《韩熙载夜宴图》布置,使用锦缎处实在极多,锦步幛面积可能大过二三丈;才充分见出当时设计者组织花纹的匠心独运处。
从传世《步辇图》中宫女看,可以知道:初唐衣着还多沿隋代旧制,变化不大。而伎乐已分坐部和立部。
唐代“胡服”似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来自西域、高昌、龟兹,间接则出于波斯影响,特征为头戴浑脱 帽,身穿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透空软底锦沈从文告诉你唐代女子服饰的真相靴。 出行骑马必着帷帽。和文献所称,盛行于开天间实早百十年。后期则如白居易新乐府所咏“时世装”形容,特征为蛮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颦,脸敷黄粉,唇注乌膏, 影响实出自吐蕃。图像反映有传世《宫乐图》、《倦绣图》均具代表性。
唐代的服饰广泛用金,就是在这个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发展。绘画中则创造了金碧山水一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