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从江所属的“六洞”地区,有一项群众非常喜爱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店宁蒙”,汉语意为“抬官人”。据传,此项活动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抬“官人”形式独特,气氛热烈。饶有风趣。它通过化妆表演,运用艺术造型的手法,把过去的社会历史现象,用神州传说般的意境再现于生活之中。因此,这又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
抬“官人”一般都在春节期的“月贺”中进行。“月贺”以男女青年为主体,带上数十或数百人的侗歌队、戏班子和芦笙队到另一个寨子去春游作客。主人则杀猪宰羊盛情接待。在“月贺”活动中,他们演唱侗戏“嘎劳”,踩堂对歌,对赛芦笙。除集体活动外,还分散在各家各户唱琵琶歌(“嘎琵琶”),活动持续三至五天,参加者有百来人,观众可达数千人。抬“官人”则为整个“月贺”集体活动中的最高潮。
抬“官人”活动主要目的是娱乐,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其次是增进寨与寨之间的团结,加深男女青年之间相互了解,建立感情。
活动参加者多是中青年。“官人”由寨上一青年所饰(也有叫小孩扮演的),乘一遮顶滑杆,四人抬着,前呼后拥,威风非凡。“官人”官气十足,一语不发,好似目中无人。“官人”进寨之前,先派四至五人抹着花脸,前往领寨报信。信用红纸写成,贴于一块木牌上。上书曰:
悉贵寨春节欢聚,我军得令转移,前来祝贺。
寨老大人福安
某某寨赖(乞)食军某年某月某日
主寨寨老得信后,即起身带领该寨男女前往寨口迎接。三声铁炮响过,“官人”队伍在一片欢乐的芦笙声中进入歌坪。“官人”前面,数人鸣锣开道,持矛、戟、枪、剑者次之。“官人”和“官夫人”再次之。后面跟的“随从”奇形怪状:有的饰远古的原始人;有的饰传说中的魔鬼怪;有的饰社会的“蒙面大盗”;有的饰匪兵或乞丐等等。这些戏中人有赤膊露体的,有衣服褴褛的,有男扮女装的,有头蒙棕片、破布,脸抹黑烟,身画青龙白虎等等的,看着真叫人啼笑皆非。“官人”如途经外寨鼓楼歌坪,必须绕鼓楼三圈而行。此刻,便有“良民百姓”吹芦笙鸣炮,斟茶送水而至。“官人”饮茶毕,即赠红色礼钱一包,以示谢意。再行,又会遇上扮“褴褛”者拦路“抢劫”向“官人”和“官夫人”索取钱财,“官人”不得不将钱献出。又再行,还有扮作兵卒者向“官人”乞讨“压岁钱”,“官人”又赐之。“官人”行到甲、乙寨鼓楼前,正在“月贺多耶”的姑娘便以歌拦路,智取“官人”囊中财。歌道:
哪里来的贵官人,
脸庞生得真白净;
耳朵好象大扇子,
脸宽有如大铜盆。
见着百姓散钱财,
哪有官人不救民……
姑娘们每唱完一首歌,“官人”就将钱递出,直到递完为止。这种仪式显示了姑娘们唱歌的才能。“随从”者来歌坪后,早尽情耍闹,逗人取乐。他们摹拟古代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动作,如挖地、赶牛、捉鱼、打粑粑、用竹子夹吃生鱼和吹芦笙跳舞等。那人怪皆非的面目,稀奇古怪的装束,非常滑稽可笑;那丑态百出,变幻无穷的动作,活象一出闹剧,使在场的千百观众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捧腹大笑。除此,“官人”队伍后面还跟着一大批衣着整齐,头戴银饰,插着鸡羽的姑娘。她们右手撑着布伞,左手提一竹篮,篮内盛着米花,糯米粑粑等食品。她们进入歌坪,即将篮中之物依次而有礼貌地赠给寨老和正在踩堂的“纳汉”,既含送晌午的意思,也表示慰问祝贺之情。待“官人”施舍完毕,姑娘们将食物赠尽,“随从”也收场归队,主寨则吹笙鸣炮送至寨口。至此,抬“官人”活动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