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长河的流逝下,渐渐沉淀出优秀的文化,汉服文化便是其中的一项。关于汉服你了解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与汉服相关的一些内容吧。
目录:
简语华夏衣冠
汉服的基本结构体系
一,首服
(一)冠冕类
(二)巾幞类
1.巾帻类
2.幞头类
(三)盔帽类
二,体服
(一)上衣下裳制:
1.上衣
2.下衣
(二)上下连裳制
(三)上下通裁制
三,足衣
(一)履
(二)韈
四,饰件
(一)女子饰件头面类,耳饰类,项饰类,臂饰类,佩饰类,妆容类
(二)男子饰件
汉服的场合着装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
现代:大致分为“礼服类”和“常服类”
前言:简语华夏衣冠。
华夏自古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风俗通义愆礼》云:“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白虎通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故此,我们看到,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周礼地官大司徒》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认为“同衣服”的风尚才可安定万民;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传统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满清入主汉室江山,也是从衣冠入手的,衣冠的断绝才彻底瓦解了屠刀都没能砍断的汉人最后的坚守……
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回首遥望,虽然不至于像某个关于新疆库车记录片里,一些当地的维吾尔人看到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的古龟兹祖先,茫然地说:那是异教徒(因为他们信佛教),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确实也迷失了许多记忆;当今又是一个迫切需要特色的时代,历经苦难的中国重
新屹立在世界的时候,也很懂得需要自己的“民族特色”来向世界展示。于是,我们在破碎的记忆中匆匆翻检一番,又带着许多迎合西方强势文化思维的成分——于是,旗袍、“唐装”被我们骄傲地视作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些最多只有三百年的、严重变异的符号为何能够淹没几千年渊源和积淀?
要待何时,华夏才能够不只是一个苍白的名称?要待何时,我们才能够明白,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一个多么深远美丽的名字。
衣冠断代已六个甲子,如今又燃起了星星之火。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时代大任义不容辞,然而,恐有损五千年沉甸甸的使命,衣冠体系,总不敢妄下定义。不过,看着很多网友,尤其是新入门的朋友抱怨没有完整的学习资料时,实在汗颜。于是,我们诚惶诚恐地翻故纸堆,整理归纳。虽下了力气,但一己之见的障目之弊依然在所难免,所以,还望诸位同仁及时指点,在交流中整合智慧及资源,将不胜感激……
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兼有盘领,直领),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于腋下结缨系带),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这两点是与同为华夏文化体系的日韩衣冠区分的鲜明特征)。
本汉服知识体系分类法:强调知识的整合性、归纳性、实践性特征,所以并未采用当前服装界普遍流行的“朝代式”分类法,而是致力将一个明确的轮廓展现给当今需要实践的广大同胞;同时,也借鉴了生命科学中关于进化论的分析法,力争用一种演化史观来看待问题。
花絮一朵:纵观几千年的华夏衣冠,大体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男子礼服多为衣裳制,常服呢则趋向于一体制(连裳或通裁),而女服式样则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礼服却为深衣制——关于这种现象也有部分解释:男子礼服上衣下裳,取义上法先王古制。女子礼服深衣,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至于常服则是我本人的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