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刘向《战国策》而得名,两者以"三家分晋"为分水岭。
春秋战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时期。社会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经济急剧变化,学术文化异彩纷呈;华夏文明在这一时期呈爆炸性发展,空前绝后,留下了极为灿烂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周王室推翻商朝时,为了加强统治区域的控制,创新地提出分封制。扩大分封七十一个诸侯,控制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法制。春秋时期已演裂为170个政治实体。
有的欣欣向荣,发展壮大;有的每况愈下,日薄西山;甚至破产消亡。平衡一旦被打破,不再势均力敌,便开始弱肉强食的兼并。手段就是战争。
春秋时期战争至少二百多场,且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如郑庄公伐宋的理由是"宋公不王(不朝见天子)",齐桓公伐楚的理由是楚国没有按时向周王进贡茅草,影响了王室的祭祀。这些理由被当时的舆论认为很正当。
一旦战败,国君递上降书,任由战胜国处置。春秋早期,只要认输,胜利者会放他一马,歃血为盟、做我的跟班即可。春秋晚期,就开始亡国,有时臣民还会被迁出祖国,沦为奴隶,甚至商品。
大国不断崛起,小国站队跟随。大国要的是领导权,小国需要的是保护伞。诸侯各国盟会便是称霸的标志和仪式。其中,歃血是重要程序。
具体做法是,牵一头牛,割下左耳,放在盘子里。参加会盟的代表,依次用手指蘸血涂在嘴旁,叫"歃血为盟"。排在第一的,被认为是盟主。盟会诞生了五位春秋霸主: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齐桓公称霸的葵丘之会,晋文公称霸的践土之盟等,便是典型的例子。
春秋无义战。诸侯宣战的目的主要是炫耀武力,震慑对方,拉帮结派,争当霸主。最卑鄙的动机也不过是掠夺财富和扩张势力。唯一极端的是自称蛮夷的楚文王,为了倾国倾城的息夫人灭了息国。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签署命令,册封晋国大夫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昔日头号霸权大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北方诸国纷纷见贤思齐,不甘寂寞,相继称王,秦和齐甚至一度称帝,均不再把日薄西山的周王室放在眼里。
大家都是王,等于没有王。因此,国王们只能频繁发动战争,打出一个新的天子来。战争的目的变为赤裸裸的兼并。比如秦国,从献公至嬴政,大规模战争十五次,敌方死亡总人数一百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