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服饰 >古代服饰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章服制度从黄帝时期的萌芽,到夏、商时期有了缓慢的发展。夏代的情况,文献中仅有《论语》云:“子曰,禹,吾无闻然矣,恶衣服而致类黼(fu三声)冕。”意思是说夏朝的实际创造者大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衣服——黼冕,以表示对神的崇敬。其余文献材料无从考证,考古发掘中关于这方面的材料也极为零碎,因而我们难窥其全貌。在殷代,从甲骨文和有关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略知章服制度在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

阴山岩画

从安阳殷商墓葬出土的玉俑和石俑来看,当时人的服饰是:头戴帽,腰系带,衣有交领或对襟,贵族前有蔽膝下垂,袖成窄袖,衣上有边和绣纹,同时还可以从俑的衣着上明显看出其等级地位的不同。这些随葬的陶玉俑,从其服饰情况来判断,学者们初步认定包括以下几类不同身份的人。

第一类:奴隶。

第二类:较小的奴隶主,或战败后的俘虏,或待赎取的人质。

第三类:常在大奴隶主身边服侍当差的人和比较亲近的臣妾或供娱乐的弄臣。

第四类:作为当时鉴戒的亡国灭祀的前一代古人。

第五类:大奴隶主或与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上面的区分是从衣着穿戴上来说的,若手带桎梏的陶俑,显然是奴隶或被俘的人质;而那踞坐的人身穿精美的花纹衣,头戴冠箍,若不是奴隶主本人,也可能是他们身边的弄臣或是对亡国丧邦有所鉴戒的古人,三者都可能代表酗酒不节、放纵享乐的形象。至于那个头戴高帽、身穿长袍和系了黻的人物,若不是个小奴隶主,也应该是个地位较高的亲信,这与后来的章服制度把韨、蔽膝视为“权威”的象征,并用不同的质料和颜色来区分等级,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玉跪人 商代

从上述安阳殷商墓出土的随葬俑的外观特征来看,殷商时期的服饰式样可以归纳出以下特征。

第一,袖小而衣长不到足,头发剪齐到颈后,同时又似有头发被编成辫子之后再盘到头顶。

第二,后裙下垂齐足,前衣较短,饰有蔽膝,头上戴尖角帽或裹巾子。

第三,短衣齐膝,全身衣服有不同的纹饰,领袖间勾边,平箍帽子或那宽宽的腰间大带都可能是提花织物做成,是权贵者衣着式样的标志。

石人 商晚期

由此看来,长袍大袖在商代并不同于后世那样是贵族的象征,而华贵的短衣才是贵族们的常服。关于这一点,是与传说中的神农、后稷、夏、禹的形象及在汉代武氏祠石刻中古人的形象是一致的。所以说,短衣是华夏民族服饰固有的式样,从春秋以后,长袍大袖的普遍出现和被人们崇尚,是吸收了其他民族服饰的结果。

殷商时代的服饰虽然我们难知其详,但从有限的材料所反映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它为章服制度在西周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