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留住山东剪纸手艺:民间美术的中和之美

文/徐思民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的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剪出鲤鱼戏天河。”

这是流传于山东民间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表现出了山东地区剪纸工艺的盛行,既概括了山东民间剪纸的基本工艺,又对剪纸艺术的表现内容和生动形象的塑造给予了很好的概括。

剪纸工艺出现很早,早在纸出现之前的商代有镂雕花纹的实物出土、战国有皮质材料的刻花、汉代有在丝织品上的刻板印花,剪纸实物的发现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的魏晋南北朝遗址中,出土有五幅团花剪纸,还有对马、对猴等,隋唐以后,剪纸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民俗活动用品、装饰美化环境的饰品和应用于刺绣纹样的纸样,尤其明清到民国时期,剪纸艺术普及,花样繁多,适用范围也很广泛,既可作窗花、顶棚花等室内装饰用品,又可做纸样剪出鞋花、帽花、围裙花等,丰富和美化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剪纸与习俗

山东的民间剪纸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胶东和鲁北地区,即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和渤海湾地区。鲁西、鲁南地区也各有特色,剪纸艺术遍布齐鲁大地。传统的民间剪纸主要由女性来完成,是女性必做的“女红”之一。

剪纸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在年节风俗、婚丧嫁娶、孩子生日娘满月、老人祝寿等活动中。

《滨州志·风俗篇》中有“夕贴春联彩胜,易门神桃符”的记载,腊月二十三、四打扫房屋,“二十七、八贴花花”,大门上挂门笺,窗户上贴窗花,炕上贴床头花、墙围花,以装点美化环境、烘托节日气氛,热闹欢快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正月十五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民俗节日,叫上元节,又叫闹元宵、闹花灯,家家挂花灯,灯上要贴灯笼花。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对二月二、五月端午、七月七也很重视:二月二龙抬头,要在房梁上、猪栏圈、鸡窝上贴剪纸龙、蛇,用以辟邪;五月端午为端阳节,是夏日来临的第一个祛除瘟疫日,门口插艾草,大门上贴剪纸的牛、虎、狮、桃,房门上贴宝剑、葫芦花等,以示防护;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日,少女搭巧棚相聚,展示剪纸作品,地方戏曲中有“七月里来七月七,剪了牛郎剪织女”。结婚用的新房要贴窗花、顶棚花,结婚用品上要贴喜花;生了孩子,送给人家的红鸡蛋上要贴蛋花;老人祝寿,子女要剪八仙庆寿、麻姑献寿等窗花,这种剪纸叫寿窗花。

在这些活动中,还有很多不同形态的剪纸,丰富着活动的内容、活跃着活动的气氛,如馒头花、笸萝花、镜子花、食盒花、礼品花等,其种类形态和内容取材,随节日、地域、用途不同而异彩纷呈。丧事活动中也不乏剪纸的应用,灵棚前挂招魂幡、棺材上贴寿材花(有的用金色纸剪成);祭扫祖墓时贡品下要放剪纸衬花。

剪纸还大量作为刺绣花样来用,绣帽、绣鞋、绣鞋垫,绣兜肚、绣围裙、绣桌围、绣门帘、绣帐帘前,为使绣件花样精确好看,要先剪出花样或求样(借用她人剪的理想的花样自己比着描画套剪)后黏在绣布上再行刺绣。从以上可见,山东民间剪纸的品类、花样之多,用途之广。

剪纸的地方风格

山东民间剪纸虽然总体风格为粗放、浑厚、淳朴的北方特色,区别于南方剪纸的精剪细刻,但不同地区也呈现着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处理手法。不同艺人在处理不同形象和不同表现形式时,往往采用不同的线、面处理。

高密剪纸

潍坊高密的民间剪纸有他自己的美。高密的妇女们以淳朴的审美情趣,用一把剪刀随意游弋在按花样需要折叠好的红纸间,自由驰骋地剪出“她们心里的花”。

从取材上说,有五谷庄稼、生肖胖娃、猪马牛羊、鸡犬鹅鸭等生活中不同物象;还有取意吉祥的牡丹鸳鸯、榴开百子、龙凤呈祥、耄耋(猫、蝶)富贵;戏曲题材的白蛇西厢、水浒人物等;传说故事的老鼠娶亲、八仙人物,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常用题材。还有十二生肖、双童献瑞、荷花仙子。取材之广泛,胜过其他地区。不同内容的表现,都蕴含不同的美好寓意。

高密剪纸有阴剪、阳剪之法,巧用块面和线型,构成虚实相生的整体效果;善使用锯齿纹(剪纸艺人称打毛)进行渐变的虚化处理,剪出粗犷而又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又灵秀,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

高密人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早在1983年“山东省民间工艺展”中(展出地点:中国美术馆),剪纸、扑灰年画、泥玩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后被称为“高密三绝”。1997年,剪纸艺人齐秀花的《金牛奋蹄》上了生肖邮票。剪纸艺人范祚信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经常出国展示剪纸技艺。他剪的《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老鼠娶亲》等作品,广受好评,被众多名人收藏,报纸、电台、电视台都有专题报道。

滨州剪纸

滨州剪纸富有鲁北地区的地方特色。地处黄河下游的鲁北平原、渤海之滨,这里的人们淳朴而热情,其剪纸具有古朴浑厚、热烈明快的鲜明特征。

在滨州,剪纸活动十分普遍,按当地风俗,剪花、绣花的水平高低是评论妇女们巧拙的一个标准。姑娘们从小就跟自己的母亲、奶奶或亲朋、邻舍学剪纸绣花做针线,出嫁时的很多绣花制品多是自己亲手巧制,哪位姑娘能剪的绣的一手好花样,“便被赞为‘巧姑娘’,出嫁到婆家便被赞为‘巧媳妇’”。(张宏庆编《滨州民间剪纸》 江苏美术出版社)

从前的剪纸艺人大都没有文化,尤其鲁北平原的妇女,她们的创作源泉:一是祖辈相传的老花样;二是日常生活的景象反映到脑海中的形象提炼;三是听故事、看戏曲演出的形象联想。她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以对生活的炙热情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自觉不自觉的从朴实的审美理想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富有地方风情和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滨州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多是人们最熟悉、最乐见、最乐用,主要有:劳动生活中的上坡(下地劳动)、耕种、收获、运输、放牧、送饭等;民俗活动中的婚嫁、跑旱船、踩高跷、赶集、货郎等;戏曲故事有水浒人物、杨家将、打金枝等,还有地方戏曲中的小姑贤、王小赶脚、箍轳子挑担等。同其他地区一样,还有很多神话传说、吉祥如意题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动物形象鸡鸭猫狗、牛羊驴马,植物形象中的牡丹荷花、桃子石榴等,取材十分广泛。只要有所见,巧媳妇们就能信手剪来。这种心灵的感应,得益于从不间断的日积月累和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加上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滨州民间剪纸的形式种类与高密剪纸有很多相类之处,如窗花、墙花、顶棚花,鞋花、喜花、枕顶花等,但也有与其不同的表现,即滨州剪纸中单个形象的较多,正如研究者指出的“单幅为主”,简练明快,整体感强。如老艺人杜秀贞善剪《大公鸡》、《大狮子》、《青牛》等。杜秀贞的剪纸在鲁北地区很有代表性,由着个人理解随心而剪,没有既定样式和规则,水浒人物中的一百单八将可以剪到一百五十几个形象,说这是随着时间的延续队伍越来越壮大;剪抗日战争的记忆,能抓住日本兵的典型特征——军帽后的飘带进行刻画。这样的剪刻体现出了民间艺人形象扑捉的概括能力和经典元素的用心提炼。

胶东半岛剪纸

胶东半岛的剪纸也有明显地域特色,主要活跃在青岛、烟台、威海的黄岛、即墨、莱阳、莱西、栖霞、莱州等县市,特点是以线为主,线面结合,显得精巧细致,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联系,简洁的外轮廓,粗细均匀的线型排列,构成了结构严谨又干净利落的风格,如同当地语言的流畅脍炙人口和水阔天空自然的有序景致。

胶东民间剪纸除具有与其他地区相同工艺和类别的风格外,还有独具特色的剪绘互映特殊效果的剪纸,即剪染结合。制法独特,别有情趣。

“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画稿或熏样,再剪出纹样的轮廓,这叫做\'坯儿\',然后再用毛笔蘸着相应颜色在相应轮廓内涂染。这种剪染纸颜色比较饱满鲜艳。由于是毛笔涂染,凸显剔透灵秀,稚拙中兼有细腻,大气地表现出绘画与剪纸语言并用的独特魅力。”(参见郭万祥著《胶东剪纸》广西美术出版社)

这种剪染纸在山东民间剪纸中独树一帜,是一个重要派别,人们习惯称之为“半剪半绘剪纸”,为民间吉庆、婚嫁的必备饰物。与河北蔚县王老赏染色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妙。剪纸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传达着无声的感情,胶东剪纸更是深厚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直接表现。据《莱阳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中就“以剪纸贴花灯,以彩纸挂门楣”,以辞旧岁迎新春。但今天的胶东剪纸已濒临失传,尤其是剪染结合的剪纸。

临沂剪纸

临沂地区的刻纸是一支奇葩,主要用作过门笺,早期为单色刻纸,后发展为多色套刻,叫拼色剪刻纸或斗色剪刻纸。

其做法是用多种色纸叠摞在一起,上附花样,用小刀刻制,刻完后将每一部分都分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