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二月初二,叫“龙头节”,又叫“青龙节”,或“春龙节”。唐代之前,二月初二日不算节,到中唐时期,才有挑菜、踏青等民俗活动流行,因此叫“挑菜节”。其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相关。山西民谚有“惊蛰春雷响”的说法,惊蛰过后,阳气上升,百虫苏醒,雷声始作,因此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传说龙能行云布雨,因此,二月二日就逐渐衍变为祈求丰年的龙头节。

引钱龙

  二月二,山西农村普遍有“引钱龙”的民俗活动。一般是在太阳未出山之前,用草木灰从院外或井边撒一道灰线,一直通到家,围水缸一周,认为将龙引到家了。也有的是到河边或井上担水,水中放铜钱或硬币,一路上摇晃不停,洒一条水迹至家,再连钱带水倒人缸中。钱,古称“泉”,即水,水中又放人铜钱或硬币,意味引钱发财。

避虫毒

  二月二的另一大民俗活动是避虫毒。晋南一带用蔓着煮汤,然后将蔓w汤洒到墙角墙缝处,叫“禁百虫”。有的地方是用纸剪一葫芦,葫芦里边有蛇、蝎、蜈蚣、蛤蟆、蜘蛛等五毒,贴到墙壁或门上,叫“避百虫”。

  晋中交城、文水一带是用红纸剪成剪刀和锥子,贴在门上,叫“斩百虫”。

  有的是拍打簸箕,边拍口中边念“二月二,拍簸箕,壁虱跳蚤不敢上炕哩”的歌诀,叫“驱百虫”。

剃龙头

  龙头节,男子普遍要理发剃头,以应“蛰龙抬头”之吉。山西晋南河津、新绛等地小孩子在起床前,脑袋要在枕头上碰几下,嘴里还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大龙不抬小龙抬,小龙不抬我就抬。”二月二这一天,妇女们不做针线活,怕针刺伤了龙的眼睛。媳妇们围坐在一起,玩摸纸牌,俗称“掀花花”,姑娘们在院场里踢毽子,跳绳子,嬉戏打闹。

闹社火

  二月二的另一习俗是闹社火,山西有不少地方像是过元宵节一样。新绛县这天的社火有高跷、抬搁、肩搁、早船、花鼓等。最有特色的是娃娃鼓车,拉车的、擂鼓的,皆由儿童扮演。晋西北地区不少农村也讲究这一天大闹社火,垒砌“塔塔火”。

  山西晋陕豫交界的丙城一带,村民们大扮社火。最有特色的是打击古朴的“撇锣鼓”。男子们在锣鼓声中,赤着上身,穿着土布大裤权,有的背着铡刀,有的背着石磨,有的背着冰块,簇拥着诸多神仙在街上游行。晋中有些县的儿童则要在这一天放风筝,打秋千。晋南一带,有些人携带酒肴,到郊外游春踏青,围坐野炊。

二月二食俗

  青龙节,还讲究应时饮食,全省普遍吃梨败火,吃面条,叫“吃龙须”。在晋南夏县、闻喜、万荣等地,这一天要吃麻花,俗称“咬蝎子尾巴”,可避蝎子蛰人。太行山寿阳、榆社等地是吃煎饼、烙饼,俗称“龙鳞饼”,又叫“掭龙皮”。山西吕梁的柳林、离石、中阳一带,讲究吃“蒸角角”,形状如羊角,内包肉馅。还要煮“五色豆”,煮熟后先供奉诸神,希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全家围坐共食。五色豆除豌豆、绿豆、红豆等,还有红枣,煮熟后醇香甜黏,健脾开胃。二月二前后,山西各地普遍吃炒黄豆、爆玉米花,俗称“开花金豆”、“开花银豆”。

  如果把腊月二十三当做春节序曲的话,二月二,则被视为春节的尾声。过了二月二,春季的各项生产活动便开始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