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2009年暑假,台北历史博物馆曾展出一批来自陕西汉阳陵博物馆的文物,其中有不少没穿衣服的西汉彩俑。这群光溜溜的「裸俑」,引起了不少目光。为什麽这些陶俑一丝不挂呢?相比之下,距离汉代不远的秦朝兵马俑,却总是穿戴整齐、雄壮威武,没听说有「裸体」的阿兵哥。

事实上,这些陶俑们并非原本就赤身裸体。考古学家早已从部分陶俑的身上,找到残存的铠甲碎片与丝织品,证实他们的衣服是因为腐朽而消失。也就是说,这批光着身子的陶俑,就像裸体的芭比娃娃一样,原本有穿戴真材实料的皮革铠甲或丝绸。

这批陶俑的主人是谁呢?要在墓葬中为陶俑穿上华丽的衣服,可是所费不赀。这批陶俑的主人,正是中国历史上促成「文景之治」的汉景帝。他的儿子汉武帝,则是将汉帝国带向盛世顶端的推手。因此,景帝陵寝中的陪葬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帝国的光辉,陶俑们消失的衣服,也隐藏着宝贵讯息,让我们可以一瞥汉代的穿衣文化。

西汉阳陵「着衣式」的裸体陶俑有男有女

消失的衣服长什麽样子?

陶俑们消失的衣服,究竟长什麽模样?他们光裸的身躯,其实留下不少线索,反映当时人的衣服样式。仔细观察这些一丝不挂的裸俑,他们的身形都相当瘦长,呈现了特定的体态。研究者指出,这样的身形特徵,其实是为了穿下特定样式的衣服,即当时流行的「深衣」。

「深衣」是一种衣服形式的名称,它兴起於春秋战国时期,并成为两汉时期通行的服装样式。如果看过林心如主演的《美人心计》,肯定会对剧中华丽的服饰留下深刻印象。林心如饰演的正是景帝的母亲、着名的窦太后,剧中不论男角或女角,其服装多多少少可以看出「深衣」的影子。

简单来说,深衣是利用一大片布料,不断缠绕身体的服装样式。乍听之下,它与日本的和服似乎异曲同工,但其实不然。在春秋战国以前,流行的服装是上下两截,也就是上面一件衣服,下面一件裳(裙子)。後来为了节省缝制衣服的时间与方便穿衣,有人开始将「上衣下裳」连在一起,中间开口,左半边的衣料较长,以便向右缠绕。穿戴时领口相交,将衣服右半边的布料压在身体最底层,然後将左半边一大片延伸的部分,向右反覆缠绕身体,使身体得以完全被覆盖、包紧。这就是深衣。

穿上这种衣服所造成的视觉效果,会看到胸前有来自左边一大片的布料,斜斜地盖在右边身体的上方,这就叫「右衽」。衣服开口向右,很可能是配合大多数人是右撇子的习惯,方便用右手拿取、藏匿物品在胸前。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正说明这种右衽形式的穿衣文化有长远的传统,并被作为「华夏」与「夷狄」的区分标志。另外,由於反覆缠绕,深衣衬托出的身形既严密又深长,因此「被体深邃」常被用来形容这种服装。汉景帝的陶俑们的瘦长身躯,正是为了穿上这种紧密的深衣而设计的。

穿衣时尚,深衣的变化

深衣流行於汉代各个阶层,无论是文人、武士,还是官吏、平民,都以它为日常服装,甚至做为礼服。身份越高的人,利用衣衽弯曲缠绕身体的次数越多。由於他们的衣衽底边是三角形,缠绕起来,特别能突显弯曲的线条,因此他们所穿的深衣款式,又被称为「曲裾袍」。但一般人为了节省布料与日常行动方便,还有一种不讲究缠绕,且衣衽底端为直边的「直裾袍」。这种「直裾袍」在西汉中後期逐渐取代「曲裾袍」成为主流,但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形制并未改变。

「曲裾袍式」的朱红罗绮绵袍(马王堆一号汉墓)

「直裾袍式」的黄纱棉袍(马王堆一号汉墓)

但古人也爱美,在遵守包覆身体的原则下,深衣也发展出许多不尽相同的风格。深衣主要是利用衣身、衣袖、下摆等做变化,呈现不同的风采。战国时期以来,深衣的主流形式是衣摆长到拂地、脚不露在外面,但北方特别喜欢细窄的衣袖,上衣较紧,下摆较宽,以呈现穿衣者飘逸的身段。南方则流行袖子肥大、下垂,但袖口收窄,可收纳各种小东西在袖子里面的深衣。也有人会将深衣的衣领穿得较松,打造俏丽感。

虽然汉代最流行的是衣身宽松、袖子上下一样粗、下摆不拂地的「直裾袍」,但战国以来流行的各种深衣样式,仍可见於汉代社会。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中,象徵軑侯夫人的贵妇,就身穿一件衣身宽松、衣袖肥大、下摆拂地的深衣,显示汉代上层贵族妇女穿着的衣服,有许多复杂的变化

另外,马王堆汉墓軑侯夫人的衣服上,还绣满许多美丽繁复的花纹。这不仅呈现汉朝丝绸工艺技术的精湛,也透露当时人若要穿出时尚、穿出风格,还会利用刺绣技术织就各种明暗变化的几何、花草、动物或云雾图形,并搭配丝、纱、绸、锦、绮或绢等不同质料,展现不同层次。

穿深衣的生活哲学

衣服不只反映时尚观,也与当时的日常生活有所关连。汉代人裹上层层包覆的深衣,就像日本人穿和服一样,有许多相应的生活哲学。穿过和服的女性,大概很能体会和服束缚身躯,且处处要配合衣服来行动的不自由感。《礼记》在论述以深衣制为背景的生活习惯时,也提到许多与衣服有关的原则,例如不管天气再怎麽炎热,也不可以袒露胸膛,或者除非要涉水,不然不能随意把下摆拉起来。

我们无法确定汉代人落实了几分经典中的记载,但回到汉景帝的陶俑,我们可以看到深衣对坐姿礼仪的影响。汉景帝的陶俑里,有一些原本就雕刻有穿衣服的陶俑,其中有几个在台北展出时,被称为

「跽坐」就是「跪坐」。漢代人跪坐的習俗,固然與家具尚未發展出高腳椅有關。但當時人將「兩腿伸直的坐著」視為相當不禮貌的坐姿,實與深衣底下的風光有關。漢代人的褲子尚未發展成熟,當時的褲子,充其量就是左右腿各綁一條褲筒,就像套袖套一樣,然後再用一塊布遮住或纏繞腰部和大腿,僅此而已。當然,當時也不流行穿內褲。

「跽坐」就是「跪坐」。汉代人跪坐的习俗,固然与家具尚未发展出高脚椅有关。但当时人将「两腿伸直的坐着」视为相当不礼貌的坐姿,实与深衣底下的风光有关。汉代人的裤子尚未发展成熟,当时的裤子,充其量就是左右腿各绑一条裤筒,就像套袖套一样,然後再用一块布遮住或缠绕腰部和大腿,仅此而已。当然,当时也不流行穿内裤。

两腿伸直是不是不太雅观呢!

因此,穿深衣时不仅起身走路要小心,即使是坐下来也要注意不能两腿开开,以免走光。

一般平民为了劳作,大多都是粗布麻衣。穷到无法负担布的人,他们穿的深衣通常布料较少或非常短,「短褐穿结」就是用来形容无法拥有深衣华服的穷人。西汉末年王莽的妻子曾被形容「衣不曳地,布蔽膝」,以塑造王莽俭约的形象。王莽可说是善用「人要衣装」的道理,来博得时人的好印象。另外,由於深衣的形式可以有许多变化,不同情况或身分者所穿的深衣,也透露不同讯息。贵族穿的深衣通常较为复杂。在参与国家事务时所穿的深衣,往往有特别的颜色规定。皇帝服装基本上是黑色与红色,官员们则都穿黑色。太后与皇后多穿蓝色,各级贵妇则是浅蓝色。

结语

汉代人和我们一样,都爱美爱打扮。除了衣服,他们还有许许多多的服饰配件,如鞋子、腰带、冠帽,以及不同样式的发型,都值得一一细究。汉代和今天一样,人的衣装、配件不仅是妆点外表的物品,也与身份、阶级、权力、财富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面对衣着,无论是锦袍绸缎、粗布麻衣,甚至是「国王的新衣」,不同的观看方式,可以诉说不同的故事。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