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从海昏侯墓中透视饮食文化

近日,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现场,海昏侯主墓的藏阁中出土了一个火锅状的青铜器,锅里还有板栗等残留物。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个距今有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

“火锅”进化史

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介绍说,出土的火锅是个三足器,支撑比较稳定。上端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盖上盖子,下端连接着一个炭盘,之间并没有连通。“这是个实用型火锅,因为它有被用过的痕迹,炭盘里有炭迹,锅内也有使用过的迹象,甚至还有板栗等残留物。”

有媒体称,这可以佐证早在2000多年前海昏侯就开始涮青铜火锅了。

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就是被当时的人们作为锅使用。把以肉类为主的食物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将食物煮熟,成为一锅烩,当时叫做“羹”,这是最早的火锅。

但与现在火锅的各种调味料相比,那时候没有所谓的盐、辣椒,更没有种类繁多的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体积庞大的鼎不能移动,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

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火锅。四川火锅在晋人左思的《三都赋》中早有记录,那么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重庆“九宫格”火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隋炀帝时的火锅多由“铜鼎”制成。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从元、明、清到现今,火锅器皿的变化并不大。新容器锅采用耐高温透明玻璃,煮的时候可见食物的翻腾,吃的时候也不会有漏网之鱼。铜锅、铁锅、砂锅等锅具,在制作上亦更为精致。

此次西汉海昏侯墓考古挖掘现场发现的食具主要是海昏侯墓1号主墓藏阁内的大型青铜蒸馏器、青铜火锅和数十件陶瓷器及陶胎漆器储酒器。值得一提的是,青铜蒸馏器里装满板栗、荸荠、菱角、花生等果实,从颜色看,和现在的没有太大变化。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军介绍,青铜蒸馏器、青铜火锅在江西境内是首次发现。这可以看出海昏侯比较喜欢美食,青铜火锅应该是吃火锅所用,而青铜蒸馏器和植物果实则表明与酿造果酒有关。而另一位考古专家信立祥则表示,除了与酿造果酒有关外,也有可能是酿造水果饮料。

食器中蕴含的饮食文化

谈起吃,便不可不谈用以烹调和盛放食物的容器。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便已发明出种类繁多的食器,到秦朝以后基本定式,后人只在细节上作变化。

洛阳师范学院助教宗椿理这样评价食器的文化地位:“饮食是与人类生活最为贴近的一件事情。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饮食器具是其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与此同时,饮食器具作为人们生活器用的物质载体之一,所体现出来的造型艺术、工艺制作、风俗习惯、社会功能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政治生活的阶级性,凡此种种,皆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具体表征。”

食器最初的含义并非仅仅是容器那么简单,它亦象征着王权、理法及制度。及至西周,王权衰弱,礼崩乐坏,原本只属于最高统治层的器物才逐渐进入百姓家。秦代以后,代表礼仪与秩序的豆、簋、簠等食器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不过,虽然食器被请下了神坛,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却丝毫没有减少。正如德国《法兰克福报》的一篇文章中所说:“厨房的勺子才是真正的文明权杖,美味是消除野蛮的最佳武器。饮食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自古有之,欧洲到了19世纪仍然没有像样的食谱,而东方在远古时代就有咏诵美味佳肴的诗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