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婚俗特色鲜明,在婚姻观上,他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珞巴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于是狩猎的特殊烙印也打在了婚礼上。如果观看了博嘎尔部落的珞巴人婚礼的全过程,即可明了珞巴人的婚俗特色:杀鸡为婚。
珞巴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60万。其中处于中国控制区的有2300余人。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 。珞巴族有自已的语言,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族婚俗简介
西藏地区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还有僜人。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民族用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珞巴族的婚姻观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珞巴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于是狩猎的特殊烙印也打在了婚礼上。如果观看了博嘎尔部落的珞巴人婚礼的全过程,即可明了珞巴人的婚俗:杀鸡为婚。
珞巴族婚礼
珞巴族与门巴族的婚姻观很不同,他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珞巴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于是狩猎的特殊烙印也打在了婚礼上。如果观看了博嘎尔部落的珞巴人婚礼的全过程,即可明了珞巴人的婚俗:杀鸡为婚。
婚礼上,新娘、新郎一共要杀三次鸡。第一次,杀早已吊在新郎家木楼前新搭的木门悬梁上的两只鸡。杀完鸡,取出鸡肝,拿给珞巴巫师。巫师用舌头舔一下鸡肝看一眼,再舔一下鸡肝再看一眼,由此来断定新人今后的命运是好是坏,寿命是长是短。
第二次,杀挂在院子里八根竹竿搭成的竹架上的鸡,还是取出肝脏交给巫师。巫师由此断定新人今后生儿育女的先后和数量。第三次,杀新郎家里的两只鸡。由珞巴族有儿有女的妇女把新人引进新郎家的木楼后开始杀鸡。这一次不同的是还要杀一口猪,先杀猪,后杀鸡。于是,整个婚礼沉浸在鸡飞猪吼之中,令不知情的人不知所措。
尤其奇特的是,这一切似乎还无以表达婚礼的热烈,而在婚礼开始以前,新娘新郎家的送亲者和迎亲者就已经进行了一场真刀的拼杀了。如果你以为双方发生了你死我活的矛盾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就是博嘎尔珞巴人婚礼的欢迎仪式。
珞巴族婚俗制度
1)氏族外婚制
在婚姻上,珞巴族人遵循古老的婚姻制度,即同一氏族内男女成员之间不能通婚,实行的氏族外婚制,如果谁违犯了这一规定,就将受到严厉的遗责和制裁。
2) 买卖婚姻制
解放前,婚姻在珞巴族社会也打着明显的等级印记。“麦德”(主人)与“涅巴”(意味低贱的人)之间的两性关系极其严格。盛行等级内婚。不管是“麦德”,还是“涅巴”婚姻都以买卖形式出现。在珞巴语中,没有“娶妻”这一词汇,只有买老婆的说法。“麦德”要买一个妻子,大约出婚价是七八头犏奶牛。外加奴隶和铜锅、粮食、酥油,等等。即使“涅巴”买一个妻子,也要用四头犏奶牛和其它食品。因为不管什么等级,妻子是用物和钱买来的,所以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无权参与氏族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家庭内没有财产继承权,一切要听从丈夫的支配,丈夫如果不想要,可以随时遗弃妻子而不受舆论谴责。
3) 交换婚姻制
解放前,珞巴族的许多中等和比较穷苦的“麦德”户,为了给成年男子完婚,还采取交换婚的办法,即甲家男子娶乙家女子的同时,又将自己家的女子嫁给乙家的男子,这样做是为了使双方都可成婚而不再议定婚价,如果双方女子年龄悬殊,一般是年龄小的人家补给年龄大的人家一些东西或补偿一头牛,算是达到婚价的平衡。
珞巴族婚俗特色
童年已订婚
男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订婚一般是在孩子七八岁时就进行。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求婚,可以由男方的父母直接去,也可以委托介绍人去求婚。双方谈妥后即可订婚,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猪、米、酥油、酒等礼物。订婚后,男方开始向女方陆续送去婚价,大概到十五六岁时交足婚价就可以迎娶。 过去珞巴族盛行买卖婚姻。在珞巴族语中,没有"娶妻"这一词汇,只有买老婆的说法。一个男子"买"一个同等级内的女子为妻,要用七八头至十多头奶牛,外加奴隶和铜锅、粮食、酥油等。由于普遍盛行买卖婚姻,所以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家族中连财产的继承权都没有。
鸡肝纹路定吉凶
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