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服饰 >古代服饰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马山一号墓出土的衣

 



 

马山一号墓N10绢绵袍

 



 

七凤乌花卉纹绣红棕绢面绵袴

 



 

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麻鞋

 

      冬天穿衣以取暖为主,在古代,人们又是如何防寒保暖的呢?历史上,以湖北为主的楚地,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是世界上具有典型季风的地区。东部江汉平原因处在江汉中下游,是北方冷空气南下的主要通道,故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西部和东部河谷盆地要低1℃—3℃,有时甚至达0℃以下,历史上曾有零下14℃—18℃的记录。其寒冷度虽不高,却比北方湿冷得多。那么,那时的人穿什么样的冬装御寒呢?

 

  江陵马山一号墓的遗物集中展示了当时楚人的冬装。墓主为女性,生前系战国时期的楚国下层贵族。墓中出土的一系列冬装,虽皆为丧葬衣着,但可以反映出楚国女性贵族们冬装的类型。冬装种类分别为头巾、帽、手套、绵袍、绵袴、裙、衣、鞋、袜、衾、紟等。有些衣式在秦汉时期也有遗存,可见楚人的防寒保暖衣式的先进性。

 

  马山一号墓的冬装多出在墓主棺内,棺内空间被衣衾(编号为N1、N2)和用分层衣衾包裹充塞。

 

  巾,是楚人的常用品,冬天用得较多。马山一号墓的N18-1头巾盖在墓主的头部,呈梯形,夹层绢质。上及额部,下至下颌。巾上部有一条缝,露出眼睛;下部有三角形缺口,露出嘴巴。它虽是下葬时的“幎目”,但可用作冬天外出,御寒挡风。

 

  帽,是楚人冬季的必备品,楚漆画上与出土实物都有呈现。马山一号墓的8-5B展开后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为前高后低状。顶部外凸,上有圆孔。帽后正中留下一条长4.4厘米、宽0.6厘米的缝,中间缝一小块红棕绢,把缝分成两个小孔。其制式可能是便于长发伸展或便于冬天出门时露出双目的。帽后里侧装有两根组带的帽系。帽为双层,面用红棕绢,里用深黄色绢。缘上用A型大菱纹锦。前边长25厘米、后边长40厘米。帽的通高为18.5厘米。

 

  绵袍,马山一号墓有8件。形制清楚者7件,分三种不同的形制,说明楚人用的绵袍款式多样,是过冬的主要服饰种类。

 

  绵袍的样式分直裾和曲裾袍。其中,直裾是楚国流行的主要袍式,为楚人冬季服饰。长沙仰天湖25号墓木俑上所画的衣着形制,似为曲裾袍,属楚人春秋季的衣着形式。这两种款式一直流传到西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衣袍也有直裾和曲裾两种。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裾的形状不同,曲裾属文献中的“续衽钩边”。可见,楚国贵族们在不同季节身着相异的服饰,以满足各时节的穿着需求。

 

  裙,是楚人的一种特殊服饰,男女皆用,四季适宜。马山一号墓出单裙 2件。深黄绢裙(N17-3)与现代荆州人的衣裙一样,展开后似梯形,上部窄,下摆宽。裙面8片,宽窄不一,下摆缘宽12.5厘米。面料为C型大菱形纹锦,系为深黄绢;N24裙片为深褐色绢面。下摆缘用A型大菱形纹锦,类似的衣裙在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中也有发现,可见其影响。2件出于男尸腰下,缝线已朽,裙片散落,均由上窄下宽的4块裁片和一条长条形裙带缝合。裙片为细麻布裁制,上下通长75厘米、腰围127厘米、下摆165厘米、裙带长147厘米、宽45厘米。

 

  绵袴中的“袴”亦作为“绔”。《说文·系部》云:“绔,胫衣也”,即今日所谓的套袴,也名“襗”“褰”。西汉竹简中有“绔”的记录。马山一号墓出土的绵袴,为凤鸟花卉纹绣红棕绢面绵袴(N25),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袴腰用灰白色绢,共4片,每只袴脚上连两片。袴脚4片,左右脚各有两片,其中一片用整幅绢,长61厘米、宽50厘米;另一片用半幅绢,长59厘米、宽25厘米。袴脚上部一侧拼入一块长12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袴裆,一条宽边与袴腰相接,一条长边缝在袴脚上,折叠成三角形,展开呈漏斗状。袴脚下缘拼有一块长32厘米、宽9厘米的条纹锦边,做成小袴口。袴脚的各拼缝处均嵌有十字形纹绦。绣绢面,深黄绢里。绵袴两裆互不相连,袴脚上部与袴腰相连,后腰敞开,形成开裆式。袴腰宽95厘米、袴长116厘米,从中可以证实楚人早已用袴。

 

  还有一种衣着是楚人洗澡后所穿的浴衣。马山一号墓出土了一件    衣。其置于一小竹笥中,外系竹签牌,自名“衣”,系整块衣料制作。上部左右剪开,上部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形成两襟。双袖平直,两襟对中,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面为凤鸟践蛇纹绣红棕绢,两襟和下摆缘处用红棕绢绣,袖缘为条纹锦,领缘用大菱形纹锦。这件“衣”是生者为死者助丧所赠,或许是当时人穿的一种便服。据《仪礼·士丧礼》记载,丧礼中的浴衣等类衣物一般放在竹笥中(“浴衣于箧”)。此“衣”的出土,印证洗澡早已是楚人的习俗。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时曾惊呼:“中国人每天都沐浴洗澡!”这在当时的欧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鞋从远古时期先人们用兽皮、树皮裹足,到今天繁花似锦的各种鞋式生成,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路程,并在人类的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庶民和贵族墓中均有出土。马山一号墓出有3双麻鞋,其中一双为大菱形纹锦麻鞋,前端为圆形,侧面呈缓坡状。表面用蔴布,髹黑漆,里层用草编成,鞋口和鞋帮均用锦面。鞋底用麻线编结,从中向外逐圈缠绕27圈。底下有许多乳丁似的线结。相近的麻鞋也见于江陵雨台山427、557号墓中。荆门包山2号墓出麻鞋4只(两双),有的残存鞋帮,有的残存底部,但工艺不同。楚鞋虽多为麻织,但均为冬季用品。其中既有等级区分,也有季节性的特点,说明楚人物资的富裕。

 

  袜,楚墓中未发现,在受楚文化影响深刻的168号西汉墓中却有出土两件麻夹袜,可视为楚人袜型。它位于男尸中部,置于一只麻鞋里。麻布较粗。袜为齐头,靿后开口处有缝袜带的针迹(带已失);缝合针迹位于脚面和后侧,有缝,袜底无缝。袜底纳补丁4处,表明死者生前用过,是实用品。布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保温性能好,类似者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军队中仍然流行,成为士兵们的冬季用袜。

 

  皮手套,是楚人典型的冬季用品。楚墓中出土皮质物品说明,楚人不只是用皮作手套,还用于其他领域,说明楚人的皮革加工量之大、水平之高。江陵藤店一号墓出土一双皮手套,置于椁室边箱。五指分开,用线缝合,皮质柔软。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