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作为重要的下装,在中国的历史非常久远,其中汉民族普遍穿裤子并非始于汉朝,且在世界所有率先穿裤子的民族中也算得上是较为靠前的;过去有种观点刻意强调或暗示开裆裤是汉民族的专利,事实上开裆裤的产生及使用取决于气候环境,而非种族。
我国古代的裤子有两大类,一种叫做“裈(kūn)”,另一种叫“袴(kù)”或“绔(kù)”。
裈是古代的内裤,有裆,分两种:一种很短小酷似当代的三角内裤,在古代称作“犊鼻裈”;一种略宽大一些,酷似当代的沙滩裤,有两条明显的裤管,裤长齐膝。至汉代又出现了一种称作“穷袴”的裤子,虽然称作袴,但在结构上还是裈的系统,是一种加长加宽的裈。裈属亵衣的体系,通常除了农夫、仆役或军人为了行动方便,少有人会直接把裈暴露于外。
短小似三角裤的裈起源很早,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可以将其上溯至新石器晚期。汉代将其称之为“犊鼻裈”,司马相如曾自着犊鼻裈涤器于市中,西晋时期的阮咸“以竿高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这种裤子在历史上延续了5000余年,在当代亚洲的部分地区中仍在使用。
龙山文化玉人 距今约4600-4000年
人形铜车辖 西周中期
铜人 战国·秦
沂南汉墓画像石局部拓片 东汉
台湾原住民着装 当代
另一种稍大似沙滩裤的裈起源也很早,同样可上溯至新石器晚期。这种款式的裤子由于带有裤管,相对于“犊鼻裈”要正式一些,所以历代沿用甚广,尤其是对于气候炎热的地区。
羊角山遗址出土陶质纺轮 距今约5000年
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狩猎纹铜镜局部 秦代
马王堆汉墓出土导引图局部 西汉
麒麟岗汉墓画像石局部拓片 东汉
朱然墓出土漆器局部 三国·吴
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黑人泥俑 唐代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
太平乐事图册之一 明朝
袴是古代的外穿裤,早期袴尤指开裆的外穿裤,后期与加长版的裈界限逐渐模糊。我们之所以很难理解开裆裤的存在和运用,是因为我们对于开裆裤的印象建立在当代婴儿开裆裤的基础之上。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开裆裤开裆的用意与当代婴儿开裆裤并不相同,古代的开裆裤很少单独穿着,通常习惯加于有裆的裈之外组合穿着。
周瑀墓出土开裆裤 南宋
百马图局部 宋代
袴的作用是保暖,保暖用途的袴一般会比较厚实,有的会夹絮甚至使用毛皮缝制。传统的袴采用平面剪裁制成,当材料本身较厚时,裆部的处理就变得麻烦,无论处理手法的优劣,都或多或少的会造成“夹裆”,影响穿着舒适性或有碍人体的运动,所以比较省事的处理手法就是干脆不做裤裆。
袴按款式来分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包含裤腰,其上连缀两裤管,唯独裆部不经缝合。这种裤子表面看上去在穿着时会裸露下体,但由于这种裤子腰身宽大,实际穿着中裤腰会在闭合处形成一个很大的交叠区域,加之里面已着有裈及着衣后衣摆的遮掩,并不存在裸露的问题;另一种袴是两条裤管分置且没有裤腰的,使用时利用绳带将其悬挂于裈的系带上,少数情况下还有悬挂于外衣腰带上,将外衣下摆塞入裤管的做法。这种样式的袴早期俗称“胫衣”或“膝裤”,清代之后才称为“套裤”。
有腰袴的实际穿着效果
彩绘驯马俑 唐代
根据袴的保暖用途可以推测,袴在我国北方使用的概率会要大于南方。通过对历代文物、文献的综合考察也能证实这点。所以说,开裆裤的使用主要取决于气候环境,而非种族,并且亚洲北方的众多游牧民族直至现当代仍有在秋冬使用皮制袴的习惯。
丝质袴 金代
丝质膝裤 金代
鄂伦春族狍皮套裤 当代
赫哲族鱼皮套裤 当代
俄罗斯涅涅茨人的毛皮套裤 当代
除了保暖用途的袴,还存在一类装饰性的袴。由于袴加于裈外,所以对下装的装饰设计就很自然的会主要运用在袴面上,在这种设计思维之下,慢慢的衍生了一种强调装饰性的袴。这类袴用料较薄,袴面一般会用刺绣或提花织物甚至织锦进行装饰,而袴原本的保暖功能被弱化。
蒙古国诺音乌拉M6号匈奴贵族大墓曾出土过一件锦面连袜装饰用膝袴,袴面用汉地的经锦缝制,正面穿孔处还装饰有毡制的花朵;当代我国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摔跤服当中也用到了装饰性的袴,用于打底的长裤宽松肥大,通常为素色不进行装饰,而加在其上的套裤则装饰得非常华丽鲜艳。
诺音乌拉M6出土毛布长裤及膝袴 西汉
据诺音乌拉M6出土实物推测复原匈奴下装
蒙古族摔跤服 当代
1991年在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冰人木乃伊——奥兹(otzi),该古尸距今约5300年,除了遗体软组织保存较好,衣物的碎片也保存下来了,后来考古学家根据这些服饰碎片样本还原了奥兹身上所穿的衣物。奥兹所穿的下装同样是两裤腿分置的无裆裤,也许这类裤子并不是由某一民族发明然后传播的,而是人类服饰发展过程中的共性。
“奥兹”所穿衣物次序的推测图
“奥兹”复原蜡像所还原的下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