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代不一樣,古代作戰出戰有戰車,戰將衣鎧甲,威風凜凜。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源遠流長,本文盤點中國古代歷朝軍裝,以逼真的寫實復原圖還原歷史原貌。
歷代的戎裝雖然與常裝在風格品位上存在著一致性,但是由於功能的特殊要求,其衣帽以及所有服飾,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服飾體系。據史書記載,軍服的演變,是從簡--繁,又從繁--簡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延伸至今的。這種變化是與當時年代的冶鐵業、制革業、手工加工業,服裝服飾業的發展狀況及經濟水準息息相關的。軍戎可顯示國威、士氣,軍戎也可以向人們述說它的功績和敗北的原因。
1、商代(約西元前17世紀-西元前11世紀)武士復原圖。
2、西周(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771年)武士復原圖。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
3、東周(春秋戰國)(前770年-前221)武士復原圖。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銅鎧甲。戰國後期,出現了鐵制鎧。
4、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將軍服飾復原圖。 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飾有四類:第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第三類為帽。第四類是髮髻。
5、秦代騎兵、步兵服飾復原圖。
6、漢代(前202年-220年)將帥服飾復原圖。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
7、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鐵制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
8、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原圖。魏晉時期(220年-420年)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褲則為大口褲。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
9、南北朝武士復原圖。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的戎服很具特色,不僅樣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飾,而且因武官制度進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飾上有了更明顯的區別。
10、隋代(581年-618年)武士復原圖。左為戎服,右為胄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
11、唐代(618-907年)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12、五代十國時期(907年-960年)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13、宋代(960-1279年)武士復原圖。宋代軍隊的普通士兵作戰時只有衣甲,頭上戴的是皮蒞子
14、遼(916年-1125年)武士的鎧甲和戎服復原圖。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
15、西夏(1038年-1227年)武士復原圖。西夏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
16、金(1115-1234年)武士復原圖。 金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
17、元代武士復原圖。元代(西元1279年-1368年)蒙古主力軍全部是騎兵,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而且還配有火器,尤為突出的是甲胄。甲身全部用網甲製成,外表用銅鐵絲綴滿甲片,內層用牛皮為襯,製作十分精巧。元代的戎服在建國之初無論將帥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飾-質孫服。蒙古式戎服的冠是帽和笠。
18、明代武士復原圖。明代(1368年-1644年)的甲胄絕大多數是用鋼鐵製造的,技術十分先進,種類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歷史上最完備的,而軍戎服飾的等級差別也最明顯。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19、清代武士復原圖。清代(1644年-1911年)火器的日益發達使鎧甲越來越不受重視,因此清代的鎧甲在前期還用於作戰,中期以後純粹成了擺設,只有在閱兵典禮上有時還使用,作戰時只穿戎服或綿甲,根本不穿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