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天,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这个寒食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子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子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目的是为了保护森林。实际上可能起源于古代逢季改火的习惯。改用新火必断旧火。再加上春末易引起山火,清明之前告诫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古代的寒食节主要吃粥。比如大麦粥、桃花粥等。这个桃花粥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吃桃花粥的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
现在寒食节早已不算什么正规节日了,可在宋代时还曾被列为三大节日之一,与冬至、元旦并列。历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数寓意深刻,种类也很丰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寒食节的食品到现在大多已经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