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龙节,又名青龙节、龙头节、引龙节等,俗称“二月二”、“龙抬头”等。这个节日,是汉族人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的二月初二日。
春龙节的来历,与古人二十八宿的划分有关。中国古代以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并借以判断季节。二十八宿被划分成四大部分,其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正好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人称之为东方苍龙。据说,它是全天星座中最为显著和美丽的星座之一。每年二月春分之后,每天的黄昏时分,龙角星就会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而此时苍龙的身子尚沉没在地平线以下。所以,人称之为“龙抬头”。在古代以农业立国的时代,人们经过天长日久的观察,注意到每年一到二月之后,雨水渐渐增多,天气也变得温和起来了。
于是,人们便认为这是龙抬头行雨,并督促人们及早动手春耕播种。民间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地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的谚语,非常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二月二”龙头节的来历、活动及意义。
二月二举行各种活动以纪念、庆祝春龙节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唐代,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如唐末大诗人自居易,有一首叫做《二月二》的诗传世。诗中这样写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把春雨之后丽阳普照。
万物复苏、百草抽芽的早春景色,和城外春色里骑马春游的一群年少公子逍遥自在的心情,和盘托出。将二月二Et节Et描绘得让人心驰神往。
民间传说,二月二龙头节的由来,与唐代武则天称帝有关。据说,女皇武则天篡位后,改唐为周。上天玉帝闻讯,勃然大怒,他下令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于是,从立夏直至寒露,整整150多天,滴雨未降人间。庄稼枯死了,河塘见底了。黎民百姓遭了殃,眼看天绝人路。忽有一天,一阵和风轻轻吹过,片片乌云悠然飘来,顷刻倾盆大雨哗哗而下。
原来,这是关心民间疾苦的玉龙行的及时雨、救命雨。
这下子惹怒了玉皇大帝,玉龙被贬人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得救的百姓闻知后,纷纷设案焚香,祈求玉帝敕免玉龙。几经周折,最后,玉龙于二月二日重回天界。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敢于违抗玉帝之命而心系民间疾苦的玉龙,就将二月二日定为“龙头节”,每年举行活动,庆祝纪念。
这个传说虽然充满了迷信色彩,但它明显地将龙头节与气候、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传达了龙头节的部分真实含义,在后世广泛流传。
清代二月二日的龙头节节LI活动,主要是承继了明代以及前代的传统内容。总的说来,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更为流行。就活动内容来说,基本上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引龙。每逢二月二日,天刚蒙蒙亮,各家各户的人就起床了。人们用灶灰撒在院落里,一左一右各撒成两个大圈。然后再由堂门撒到大门,最后到井台或水缸边去绕一圈。这就是所谓引龙。也有的地方是一大早到井里去担井水,家家户户争先恐后,人称为“挑福水”。总之,引龙的目的也就是引福避祸。
第二,照虫。在北京等地,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谚语流传,讲的就是每年二月二Et人们的照虫活动。照虫活动一般是在二月二日晚间进行。届时,人们就将过年祭祀时用剩下来的蜡烛,点着后,到室内四处墙角僻静处照一照。人们认为,这样一照,蝎子、蜈蚣等将要随春天而复苏的各种毒虫,就会因亮光的晃动和油烟的熏射而掉下来死去,从而达到驱虫的目的。东北等地,则流行妇女用绵制成鸡形,悬挂在室内,以此来达到“避蚰蜒(y6u yon,音由言)、制虫蚁”的目的。还有的地方,在这天清扫房屋。照虫活动,就是在新春之际进行清洁卫生,以保证身体健康。
第三,剃龙头。北方地区,男子与儿童都要在这天剃头剪发,称之为剃龙头,取龙抬头之意而来。据说,北京的小孩子在这天都要背上书包上学堂和书房,叫做“占鳌头”。这天,各地还流行妇女忌动针线的习俗,免得伤了龙眼。
第四,祭虫及其他。每逢二月二日,江南地区家家户户把陈年的糯米、玉米、高粱、荞麦等磨成粉,制成寿桃、卷团等各种果子状,还有的捏成鸡、狗、猪、牛、羊等动物状,蒸熟后,插上青竹梢,黄昏时分送到田头,或插在自家坟边。据说,“百虫之神”吃了之后,就不会再去吃田里的庄稼了。苏杭等地,人们认为这天是土地公公生日,所以官府民间都要设香案、举香火、拜祭土地神,祈求保佑一年丰收。此外,成都等地的人们,还有外出踏青的习俗。人们在野外欣赏春色,尽情玩乐。
总之,这些活动,都是围绕着天气转暖后。人们准备进行农耕播种和讲究卫生、驱除害虫等主题而进行的。
与此相一致,春龙节人们的饮食也是处处反映这一时令特点,从而呈现出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构成。下面略举春龙节时,南北各地有代表性的饮食及习俗,加以说明。
首先说说“熏虫”。北方的广大地区,每逢春龙节,家家户户都要炒各种麦、豆类食物,全家人一起食用。
这就是所谓“熏虫”。北京等地的“熏虫”,与此稍有不同。人们将“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放入锅中,用油煎熟。唐代以来流行民间的春龙节烙苞米花习俗,至此时也已成为熏虫中的一种了。
南方苏杭等地的节日食品,更具特色。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苏州城里的人们,每到二月二日,都将隔年的年糕切成薄片,用油煎炸后,全家食用。当地人称之为“撑腰糕”。年糕片经过油煎炸,往往是外表黄澄澄油汪汪,入口外酥里粘,味美可口。吃上一块,还想吃下一块,简直无法抵御它的诱惑。据说,苏杭人每逢二月二日,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是“撑腰”卖力地吞咽油煎年糕。一个撑字,十分传神地道出了人们对油煎年糕的贪婪和厚爱。难怪有诗人写诗称道说:“片切年糕做酥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赋诗总免不了夸张,其实一顿油炸年糕,怎会使少女少妇的细腰变粗?但由此亦可见油炸年糕对江南人的特殊意义。
须要指出的是,油煎年糕的习俗虽则独特,但它与北方炒煎食物为熏虫的做法,其实是异曲同工。而且,从油煎食俗的角度看,二者又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吃“龙”食。习惯上,南北各地的人们箭将二月二日吃的各种食物上面冠以龙字。如吃春饼,ⅡL做吃“龙皮"或“龙麒麟”;吃水饺,叫做吃“龙耳’
或“龙鳞”;吃面条,叫做吃“龙须面”;吃米饭,Bu做吃“龙子”,等等。食物都带上个龙字,无非是说切都是龙王爷所赐给的,所以要时时处处铭记龙王爷的恩典。同时,它又是人们祈求龙神保佑,多降甘霖、赐福人世的心情的反映。
再次,猪头宴。在东北的一些地方,每逢龙头节。
人们都要在家中摆上一桌猪头宴,用以象征龙头。一家老小围桌而坐,一边吃着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猪头肉,一边还要吃一些饼子之类的食物。猪头一般是事先将毛拔净,放人白水中煮烂,吃时加点酱、腌韭花等作料,肉肥而不腻,脆烂适中,管保人人都吃个大肚溜圆、痛痛快快。
自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二月二日的享龙宴上,都少不了要喝点酒以助兴。对广大的百姓而言,酒足饭饱之后,马上要投入紧张的春耕大忙。所以,享龙宴既是人们对龙神的恭敬和祈祷,也是为自己增加营养、补充体力,以便在春耕播种的大忙季节中一显身手,不辜负龙神的赐福。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