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民族节日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扎勒特节,又叫做年收扎勒特,是我国云南的哈尼族人的传统节El。年收,就是新年;扎勒特,就是捏团子的意思。所以,哈尼族的这个节日,相当于汉族的元旦新年(春节)。从流行区域上看,主要是云南的红河、江城、西双版纳、元江、澜沧江等广大地区。
  按照哈尼族的固有历法。全年共分为冷、暖、雨三季,每季四个月,每月为30天,日以12生肖命名。
  每年夏历的十月为哈尼族岁首。一般来说,人们以这个月的辰龙日为节日之始,有的地区选用第一个龙日,有的则选第二或第三个龙日。因节日在十月份之内,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十月节或大年。节日长短不一,有的地方仅三五天,有的地方则达半月之久。此时,农忙收割季节已经过去,金黄的稻谷已晒干入库。所以,扎勒特节就是哈尼族人庆贺丰收、欢度新年的喜庆日子。
  扎勒特节的由来,也是比较久远的。在哈尼族人中,一商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个节日起源的神奇传说。其中,以“龙儿报母”一说,影响最大。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阿妈生了三个儿子,她含辛茹苦将他们养大成人。可他们长大了,却又分别变成了豹、风和龙,全都离开了阿妈。后来,老阿妈上了年纪,她思念儿子,更需要人照顾,便四处去寻找儿子。然而,大儿子豹和二儿子风都不愿与母亲共同生活,老三龙则递给她三包东西也腾空而去。阿妈无奈,只好带上三包东西返回。在返家的路上,她忍不住打开龙儿给自己的包来。第一包,里面是金黄的稻谷,风一吹,地上长出了金灿灿的谷穗,冲着阿妈点头笑;第二包,是些泥塑的猪、牛、羊,风一吹,变成了一群活蹦乱跳的牲畜,围着阿妈团团转。老阿妈看见这些,心里面既十分高兴又非常犯愁。于是,她自言自语地说:“儿呀,你给娘这么多牛羊和粮食,却没有一个人来陪伴娘。”话音刚落,从第三个包里突然钻出三男三女,三对年轻的夫妇一起走向前来,亲切地拉着老阿妈的手说:“阿妈,你不用发愁,我们都是您老人家的孩子,我们共同来服侍您老人家。”阿妈一下子明白了,这是老三龙儿的一片孝心。于是,她便把夏历十月的这天定为龙日。以后,它就逐渐成为哈尼族人共同的节日——扎勒特节。
  到了清代,哈尼族的扎勒特节早已十分盛行。每年十月,人们都以自己先人流传下来的特有方式。欢度这个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喜庆佳节。
  还在节日前夕,家家户户就已动手清扫自家房舍和庭院以及寨上的街道。将整个村寨。整理得干干净净、面貌·新。节Et的第·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青年男女的服饰。最为引人注目。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一般都身着黑色的对襟上衣和长裤。裹黑色包头,束绣有各色图案的腰带;年轻貌美的姑娘们。个个头包靛(di6n,音淀)青色包头,身穿镶满银链、银珠的新衣,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银铃叮‘哨。天刚蒙蒙亮,主妇们就已起身煮糯米粑和团子汤了,男子们则磨刀霍霍,宰猪杀羊。节日的喜庆和繁忙景象,已经洋溢和呈现在村寨的每个角落了。
  按照传统的扎勒特节规矩,节日期问的早晚饭,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一个小簸箕(b6 ji,音跛基)。里面盛上一盅酒和三个米团子,端到村头后倒在地上。表示向自己的祖先献祭。此外,还要挑三个团子和一小块熟肉,送到同宗的辈分最高的人家里去,敬请他品尝,表示对自己长辈的敬重。另外,凡已经出嫁的姑娘,节日期问都要带上好酒好肉和鸡蛋等物,回娘家来恭贺新年,外甥还要向舅舅讨上一点压岁钱。还有的地区,则盛行刚出嫁的新娘子,在过节期间一起集中到村外讲授各自新婚生活的独特风俗。
  哈尼族人生性热情好客,他们认为,节H期间家中宾朋满座是最大的荣耀。所以,每到扎勒特节。他们往往盛情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客人来自己家中作客,甚至一些素不相识的过路人也被热情地邀至家中落座。客人酒足饭饱离开时,主人还要奉上一糯米粑粑,以及一包用芭蕉叶包着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物品。客人应欣然接受,否则即是对主人的莫大不恭。
  扎勒特节期间的娱乐活动,以荡秋千为主。一些地区,在节日的第一天正午,就开始荡秋千的活动了。
  首先,由负责主持荡秋千活动的“莫叭”端着一碗三白一黑的糯米团子,说一番辞旧的吉利话,将黑色团子抛到秋千后面地上。再讲一番迎新的喜庆话,将白色团子撒到前面地上。之后,火枪朝天齐鸣,锥锣、大鼓一起敲响。顿时,响声震天动地,回音久久不绝。全村人欢呼雀跃,莫叭将秋千往上送三送,整个活动便开始了。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要上去荡一荡这象征辞旧迎新的秋千。另外,据哈尼族民间传说,扎勒特节时荡秋千可以幸福安康。所以,荡秋千活动,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节日的荡秋千活动不仅吸引了众人参与。又为青年男女互相结识以致彼此产生爱慕和共结同心,提供了大好时机。在摇摇晃晃的秋千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对对有缘的情人。开始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描绘。
  整个荡秋千活动,一直要持续到节日结束。届时,人们重聚秋千旁,在一片鼓乐声中,莫叭手持尖刀,将秋千砍倒,宣布活动圆满结束。
  扎勒特节的节日饮食,是十分丰盛的。尤其值得人们注目的是这个节日期间流行于哈尼族民间的独特食俗——街心宴。
  街心宴,哈尼族人亲切地称之为“资马都”,即互相轮流喝酒的意思。据考察。它是由古老的原始共食习俗演变过来的。
  一般每个村寨的人家分成三组,一组轮流负责一天。每天下午太阳偏西,轮到的那一组,各家各户就把自己家中最好、最拿手的菜和焖锅酒端上来,摆在村寨街心事先放好的长长饭桌上。这时,谁家的饭菜最好,一目了然,即或别人不称许夸赞,自己也觉得脸上倍增光彩。飘香溢美的菜碗里。菜的色泽五颜六色。菜的品种应有尽有。菜的做法五花八门。从品种上说,有天上飞的鸟。山中跑的兽,水中游的鱼。地里长的菜。还有从集市上买来的各种时令菜果;从做法上看,仅以猪肉为例,就有炒、油炸、切白片等等。
  看一一眼,闻一·下,即足以令人口舌生津、食欲大增。在街心宴有两道菜必不可少:一是猪肉。二是魔芋制成的豆腐1。
  街心宴开始前,先行祭龙树、寨神。然后,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全村男女老少依次围坐过来。这时。人们要依礼先向老人敬酒,祝老人身体健康、节Et愉快,老人欣然领受。敬过老人后,大家便可以开怀畅饮。人们一起吃着可口而丰盛的菜肴,饮着香飘四溢的焖锅酒,欢声笑语,直冲云霄。酒香、菜香,飘荡到全寨的各个角落,整个寨子仿佛也沉醉在晚霞之中。
  在这种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平E1一些有积怨的人,会不自觉地坐到了一起,尽弃前嫌,言归于好,同饮共食。白发苍苍的老人,也禁不住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本族的悠久历史和扎勒特节的神奇传说。小孩子们围着桌子,在大人的空隙中钻来窜去,追逐嬉戏。
  街心宴最后要以彻夜的歌舞来结束。全寨人吃到酒足饭饱,已是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之时。于是,人们点燃篝火。妇女们拿起桌上吃空的菜碗,跳起了碗舞;男人们则跳起了神秘的链鼓舞。男女老少,在熊熊烈焰的照耀下,人人红光满面,心潮澎湃,尽情地欢歌劲舞,直至旭日东升,才罢宴而归。
  街心宴是哈尼族人扎勒特节的传统食俗,它十分明湿地反映了哈尼族人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和同甘共苦的民族精神。它既是人们喜庆丰收欢度新年的特殊方式,又是人们不断强化这种可贵品德与精神的有效手段。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