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正定农村属产棉区,人们穿衣戴帽,大都靠自纺自织。姑娘们从八九岁开始,第一件女工,就是要学纺棉花。首先把从棉田里摘回来的棉花在房屋上晒干,掠去叶子和僵瓣,用手工轧车轧去棉籽(皮棉),再在弹床弹成棉絮。拿一光滑象指头粗细的小木棍(有用高梁穗头下面一尺长的疙瘩)撕一小块棉絮放在木板或砖上,搓成一尺来长内有空心的象腊烛一样的集结,一把一把扎在一起,准备纺线用。
农村中一般都在村子中央或是空地上挖一个大地窖子,里面能放十几辆甚至二三十辆纺车。不分昼夜,姑娘、媳妇们,还有上年纪的大娘大婶们,坐在自己用稻草或是麦秸编拧的大蒲墩上,一面说,一面笑着各自纺着自己的棉花。那时候,农村没有电,由每个纺线者轮流出灯油(棉籽油)。一般的快手每夜能纺二两棉花,一般的只能纺个一两半两的。
妇女们把纺的一头粗一头细,形似葫芦的棉穗,用竹签挑着慢慢拐在纺车上,拐成一拐一拐的棉线,经过一番打捞就可以织布了。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集市上都有线子市,纺线者也可以拿着自己的线子去卖。也有专门买线子织布的。买线者把秤杆插在脖领里,腾出手来去查看线子的均匀粗细,洁白程度,很现象在的农贸市场,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
农村中一般人口多的户大都有织布机(手工操作),完全是用脚蹬手拽,利用梭子来回地穿动,一线一线织成布的。这种布面宽一般为一尺二或一尺三,长度为三丈六或四丈二,三丈六的谓小布,四丈二的谓大布。
组成布后,就要由妇女裁衣,一般女子在出嫁前得学会做最简单的衣服。那时候没有缝纫机,全靠妇女一针一线的去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