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
旧时,富家至30岁即作生,含“三十而立”意,有“三十不做,四十不富”之说。鄞县、宁海等地有“做九不做十”习俗,据传起因于四十岁,因四与死谐音,故提早一年做生,以后推而广之,相沿成习。做生排场较小,请亲友赴宴,受请者送些生日礼品。
做寿
俗谚“富做寿,穷做亲”。富家五十始逢十做寿,称几十大寿。做寿讲排场、比阔绰。送礼的寿烛须“足斤”,上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金字。有的在礼物上置金色“寿”字。寿诞食品有玉(猪肉)堂(白糖)富(麸)贵(桂圆)和寿桃(即馒头,又称双寿馒头),向有名气的南货店定购,置于5只大邋盘。有叠成五层宝塔状,称“五代富”。寿期临近,儿孙向亲友发请贴。寿诞先日称“暖寿”。寿堂挂灯结彩,设香案,挂寿屏,点寿烛。富家60寿庆点寿烛7双,以后依此递增。寿堂悬金色大“寿”字或寿星图,旁挂寿联、寿屏,诸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亦有供“福禄寿”三星,敬“屋业做业”,祀祖宗。寿公寿婆亦寿星,分坐两把大座,受晚辈跪拜。如遇同辈拜寿,由儿孙代为还礼。拜毕,寿星分银钱给孙子、外甥等小辈,以“五代见面”、子孙兴旺为荣。寿筵,老酒饮花雕,点心用“寿桃”,菜肴多全鸡全鱼等。宴散,向四邻分送馒头、金团,称“结缘馒头”。个别寿星亦有把所收的寿礼钱,免办寿宴,再凑些积蓄,用于办学校和修桥、铺路、造凉亭等。至于贫苦人家,饭也吃不饱,则是“穷人无生日”。
“六十六”
俗谚:“年纪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故在六十六岁时,女儿或儿子等小辈要烧66块猪肉(若父母吃素则用烤麸代),一碗糯米饭,饭上放一根带根葱或带根菜,另加二根龙头烤,送给父母吃。送肉时不进屋,从窗口递进。盛饭盛肉的碗盏拣“缺牙”碗,说吃过“缺牙”碗,日后无缺陷,吃了66块肉会平安度过六十六,得以长寿。部分地方至今仍有此风,但革新以干牛肉片代之,以表孝心。
解放后,寿庆改革从简,长辈50岁后逢十生日,家属聚宴,下辈馈送人参、补酒等礼品。有的地方做九不做十之俗仍行。80年代后,逢生日,亲友赠送蛋糕、燃吹蜡烛之风渐行。部分乡镇为老年人集体庆寿,当地领导到会祝贺,企业单位送生日蛋糕等礼品。为亲友生日在电台点播歌曲、戏曲,或送鲜花以示庆贺之风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