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南浔人。他的祖父刘镛出身贫寒,后经营蚕丝业而发迹,成为南浔首富之一。父亲刘锦藻为清末著名学者。刘承干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苦心读书,曾中秀才,以后潜心于学术。1910年, “有志聚书”。辛亥革命爆发, 刘承干举家迁居上海。此时,南方一些“故旧世家”也纷纷避难上海,大量藏书流散, 刘承干于此时收进大批珍藏。1914年, 刘承干曾捐巨资帮助修缮光绪陵墓,宣统赐以“钦若嘉业”匾额,故名其堂为“嘉业堂”。1917年,手抄《纶旅金鉴》7卷呈溥仪,又得“抗心希古”匾,名其楼为“希古楼”。1920年兴建嘉业堂藏书楼,占地20亩,与第宅小莲庄毗连。耗资12万,于1924年竣工。藏书楼呈四合院式样,中有“四史斋”, “希古楼”,“诗萃斋”,“抗昔居”等设置。刘承干在1910年到1925年15年间,共耗资30余万元搜集图本,全盛时期藏书达57万余卷,号称60万卷,其中珍密之本极多。刘承干曾刻刊《吴兴丛书》、《嘉业堂丛书》、《金石丛书》等3000余卷。抗战爆发,其珍贵版本运往上海,其中清人文集和许多地方志归复旦图书馆。解放后尚存8万卷,全数献给政府。刘承干除了刊刻学术著作外,还刻过屈大均《安龙逸史》等前人不敢刻的清代禁书,对此,鲁迅在《且介停杂文?病后杂谈》中说:“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因为他传授给我很多知识,虽然从雅人看来,只是些庸俗不堪的知识。”刘承干作为近代的藏书家和出版家,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是很大的。曾在嘉业堂藏书楼任编目主任8年的华东师大周子美教授曾这样评价刘承干:“中国近代史上私家藏书最多、花费精力、金钱最多的一个”,“为清代以来私人藏书家的巨擘。”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