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由于外在大凌河北岸的峭壁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气候潮湿,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现在万佛堂分为东区和西区,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帝和眷属开凿的,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员外散骑常待昌,黎韩贞等74人营造的和窟。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万佛堂石窟1988年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是辽宁境内最早、最大的石窟群。共有大小石窟十六个。西区九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三窟,下层有六窟,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系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禳灾所建。东区有七窟,建于北魏景明三年,是尉喻契丹使韩贞等人为祈福修建成的私窟。
西区共有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个小窟,窟内石刻造像已经风化无存。下层有6窟,由东向西一次排列,进入第一个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五米,每边花约一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尘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侍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第5窟为大型窟,高约5米,东西宽7米,前半部已经崩塌。最有价值的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个碑记雕刻在东南角山岩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经分化,上半部分还刻304字,记述了造窟的经过,仔细端详所存文字,但见个个遒劲挺秀,笔力极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魏碑字有方笔和圆笔之分,独成一体,此碑文文字方圆兼备,结构严谨,清末学者梁起超评价为“天骨开旅,光芒闪溢”。康有为则称其为“无魏诸碑之极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也有记载,称其为“书法精美,堪称魏碑之上乘”。
第6窟最大,东西长约8米,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现存一尊大弥勒佛,高约3.2米,波形以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叉脚倚坐,体现一种慈善尊严和超大型然出世的神态,是典型的北魏造佛,两边为无朝和无叶,这尊弥勒佛是万佛,叫叉脚弥勒。窟顶有一个半圆,也是刻出来的,这是石窟的莲花宝盖,每个窟顶的的莲花宝盖的圆形的,如果这个圆很完整,就说明这个石窟的完整的,而这一窟的莲花宝盖只有一半,可见当时的石窟应有目前规模的一半左右大。
东区共七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