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憧憬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它是人们内心最隐密,最放松和最惬意的理想场所。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造这个梦。
按照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的定义,园林的布局虽变幻无穷,但要素都包含在“園”字之中:最外面的“口”是围墙;“土”则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中间的“口”居中为池;其下字形则似石似树。
宽泛地说,园林是一种围合而成的人工化自然。但它的模拟自然,再造自然,与纯粹的物质空间又迥然有别,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地指向一种文化属性,如《园冶》作者计成所谓的“别壶天地”,或者米芾所说的“城市山林”。
回溯中国园林的演变,就是一个将幻梦带入真实的过程。
最早关于园林的明确记载,是秦汉时的上林苑。上林苑原为秦始皇所建,汉武帝时重修,如今只能借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去想象。司马相如描写上林苑的规模:“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
古代中国刚开始有园林观念的时候,是以大自然本身为园的,有把自然中的山水诸态纳入园林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人为创造。宋人山水画的巨视观,视大自然为园林的精神,就是上林苑的精神,这也是后世园林思想的重要根源。
从上古一直到宋元,园林都不能脱离神仙之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创造了仙人,又创造了蓬莱等仙山,求仙的传统得以流行。园林之中,堆土为山,移土为水,水中有岛,岛名蓬莱,成为一种理想世界的范式。
士大夫阶层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宅院中营造园林,始自南北朝时期。道家的思想以个人修养的方式进入统治阶层,又通过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人的文字,深植于生活中。在陶渊明的眼中,从《归园田居》到《桃花源记》,田园中的自然景物无不触发生命感受。
之前读书人进入山林是寻找躲避之所,而陶渊明把田园神圣化了,成为读书人主动追求的目标。所以到了南北朝,田园已经是士大夫在闲暇之时的消遣,而退休之后又可以悠游终老,其中的神仙思想也逐渐世俗化,成为日常生活的点缀。这种园林观,配合儒道精神的交互作用,一直延续到今天。
自北宋开始,由于商人阶层兴起,再加上科举制度打开了仕进之门,园林越来越大众化和世俗化。尤其是在明代之后富庶的江南地区,园林作为文人的生活环境,逐渐自官僚文人发展到商贾文人阶层,日渐普及,也从生活点缀变为生活必需。中国园林,在江南兴盛了500年,也开始走到尽头了,从以自然为园,发展为一种自然的异化物。
中国园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独属于中国人的“心灵后花园”,处处都显露着中国人的造梦艺术,在时间流转中延续着与生俱来的美。
洞门之美
洞门采取不同角度交错布置园墙、洞门,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出现多样的光影变化。日出、日中、日落、春来、夏至、秋始、冬结,洞门就如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小见大。
屋檐之美
“山月窥檐入,溪风掠坐来。炉薰兼茗饮,净拂绿琴埃。”
屋檐中的飞檐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的飞檐将视线延展至遥远的天际,给人广阔深远的想象空间。
瓦当之美
亭廊之美
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廊,建造于园林中的称为园廊。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
花窗之美
漏景是园林构景方法之一,它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雅致的花窗便是漏景之美的完美体现。
水景之美
水是园林中一道难以抗拒的柔和之美,水上浮着翠绿的植物,花叶之下,成群的小鱼嬉戏玩耍,更是多了份灵动与情趣。
假山之美
赏假山,也是赏奇石,山的俊秀崎岖,全凝聚到了这一方奇石之上,依山傍水,也符合了古人对于仙境的追求。层次分明的山石,也起隔景之用,园中无限风景,不容一眼看穿看透。
翠竹之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君子如竹,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它也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竹文化。
幽径之美
在空旷的砾石堆里开辟一条弯弯曲曲的不规则石径,被岁月磨平棱角后的石头,躺在幽静的小道上,讲述着时光的故事。
闲花之美
花是园林庭院中不可或缺的心爱之物,它把中国人的梦装点得更为鲜活,成为了感官的享受,既陶冶性情,又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古典园林专家陈健最近在《一席》的演讲中说:“一百年以后,我想问大家,我们还有中国园林可看吗?”
他提到了我们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一个是我们还在或多或少地在修改古典园林,按照《佛罗伦萨宪章》和国内的遗产条例,这是不容许的,但是我们还在修改,包括杭州的郭庄,包括苏州的园林。
第二,我们现在习惯于在园林里做很多指示牌。中国园林本身的特点就是一个迷宫,指示牌什么意思呢?指示牌就相当于剧透。而中国园林的核心它就是一个迷宫,你根本不知道下一个点是在哪里,而且可能你要走错了要再走回来。
第三,听听看我们的导游是怎么解说的。他们根本不了解或不尊重园林的历史,胡编乱造这个皇帝看到这个美女,这个鲤鱼跳龙门,这个升官发财,那么园林在哪里呢?
第四,我们的游客人数从来没有有效的限制,去过日本园林的朋友们都知道,参观日本的园林是要提前很长时间预约的,它必须控制每天的人数,这个我们要好好地去借鉴。
如果说这些东西我们都不注意的话,长期以往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非常危险。
精致的中式园林生活培养的是一颗高洁的心,在一方园景雅致营造出的空灵、清远、静穆、深邃、幽僻之境里,林林总总的思绪此起彼伏,如同花开花落一般风淡云轻。
希望园林的美好,能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