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概述
珞巴族人口目前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总人口只有2300多人。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等县。
居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人使用藏语,其他珞巴族人都使用珞巴语。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之间的方言有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珞巴族人还在使用刻木结绳来记事。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数人通藏文。
珞巴一词源于藏语,其意为“南方人”,是藏族人对他们的称谓。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有不同的自称,如“博嘎尔”、“崩尼”、“崩如”等。珞巴族人自古就生息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由于高山阻隔,珞巴族人与外界接触很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阶段,生活在西藏封建农奴主的统治下。各部落还在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从事农业生产,还需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活,因此珞巴族男子都是技艺娴熟的好猎手。新中国成立后,珞巴族人民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在国家和各民族兄弟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现代化的生产道路,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珞巴族民间体育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穿藤网,是珞巴族生存的绝技。
珞巴族的民间健身活动与其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源于狩猎生活具有竞争性的活动,为民间流传已久的响箭。
响箭:响箭与正常箭一样,所不同的是在箭簇上钻有许多小孔,在离弦时由于空气穿过小孔而发出悦耳的响声而得名;是一种专门作为娱乐性活动而使用的一种工具。
珞巴族民间音乐、舞蹈
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它不单单是作为一种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是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器件。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很高,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不但要选择竹种、竹龄,而且对弓长、厚薄都有固定的规格。
珞巴族民间节日
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但大部分珞巴族都使用自己推定的历法。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节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劳动之后。因此欢度年节都包含有庆贺丰收、迎新辞旧之意。
珞巴族没有明确的年月节令和周密的历法,确定日期多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依据,并参照物候知识季节转变确定月份和节日。有些地方的节日是由巫师来安排的。
“旭独龙”:这是许多地区的珞巴族纪念和标志节令的一个节日。它的主要内容是祝祷丰收。月亮圆缺变化十二次代表一年,一般珞巴族在过完旭独龙节以后,农时便到了。
“尼乌节”:“尼乌”意为“开始播种”,可译作“播种节”。具体日期各户自定。
尼波布节:“尼波布”意为“盖田间小房子”。这是崩尼部落为夏收作物准备的节日。
安地若木节:“安地若木”意为“庆祝割完早稻”。
笼德节:为祈求幸福、富裕、在氏族范围内举行的庆祝活动。三年左右举行一次,具体日期由纽布杀鸡看肝卜卦确定。
“洞更谷乳木”:这是一个隆重的年节,时间在藏历的十二月十五日。经过一年辛勤劳动之后,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珞巴族的节庆活动,不仅具有预祝和庆典丰收和性质,另外也有维护人丁兴旺、祝福人们有受鬼蜮危害、祛灾保平安的含意。近几十年来,藏汉民族过的节,也成为珞巴族必过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