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少数民族漆齿和纹纹身有什么习俗?少数民族漆齿和纹身风俗简介

作者:姜和

漆齿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仍有一部分保留着漆齿、染齿和包齿的习俗。有漆齿、染齿、包齿习俗的少数民族,多集中在云南,它们是傣族、布朗族、基诺族、佤族、哈尼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此外海南省的黎族和广西的壮族也有染齿习俗。我国少数民族染齿习俗,可以分为有意用“染料”染齿和因嗜好嚼食某种东西染齿两种类型,同时还包括用金属片包齿。染齿的傣洒妇女我国的傣族、基诺族和布朗族有用植物脂烟自制“颜料”染齿的习惯,因植物脂烟所制颜料有光泽,似漆,所以也就叫“漆齿”。云南傣族男女从十四、五岁开始。有用家木烟涂牙齿的习惯,认为把牙齿染得愈黑愈美,因此结婚时新娘是特别要将牙齿染黑的。

基诺族的染齿“颜料”,却多用梨木。其法是将爆烧后的梨木放在竹筒内,上面盖上铁锅片,待铁片上的烟脂成发光的黑漆状时,即手持铁锅片用上面的梨木烟脂染齿。布朗族的染齿“颜料”却用红毛树枝制成,其法是将红毛树枝点燃,让黑烟熏在铁锅片上,积黑烟而待用。除了上面所说的“牙齿愈黑愈美”的装饰作用外,染黑的牙齿还象上了一层“漆”,有保护作用。同时,更明显的是,“漆齿”还是一种表达爱情的手段,其中也可能还包含着某种原始崇拜意味。基诺族的染齿也是一种互相爱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相聚时,姑娘常把铁片端到自己爱慕的青年面前请其染齿;此俗是基诺族的古老传统,据说不习此俗者死后将不受祖先的鬼魂的欢迎。

漆齿纹身,首勒红藤

布朗族漆齿习俗的内在含义也与此相似。颜思久在《布朗族的恋爱与婚姻》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秋收后的黄昏时分,(布朗)姑娘们穿着统裙和紧身短衫,特别打扮一番,三、五成群地在火塘边纺线或编草排,等待男青年们的来访。夜幕终于来临,一群伙子吹着呜呜的短笛或弹着叮咚作响的三弦来了,姑娘们连忙让坐招呼,她们一边谈笑一边用红毛树枝在铁锅片上饶取黑烟,帮助男青年们染牙齿,然后男青年们也烧取黑烟帮助姑娘们染牙齿,或在每年的宗教节日期间,男女青年聚会,互相帮助染牙齿。经过染牙齿后的

人,才算进入了成年,从此获得了恋爱、结婚的权利。”傣族、基诺族、布朗族染齿有两点共同之处,一是用的都是树脂黑烟,二是染成发亮的黑色。与此不同,部分哈尼族却染成红色,染料是一种叫作“紫梗”的植物。哈尼族的男女青年到15岁的年龄后,相同村寨的同龄友伴,互相邀约选定时间和地点,用紫梗帮助对方染红牙齿,改换头饰,表明他(她)们已进入青年时期,男女双方可以寻找对象恋爱、结婚。此外,台湾高山族有些地方的支系,青年们每天也用一种野草擦齿,使牙齿愈来愈黑。

染齿的另一种手段是嚼槟榔。嚼槟榔是一种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嗜好,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染齿,染齿是在嚼槟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傣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黎族等都有嚼槟榔的习俗,部分壮族也有嚼食槟榔的习俗。

但是,并非所有的“嚼槟榔”都嚼的是真正的槟榔,事实上,不少少数民族嚼的都是槟榔的代用品,又不过仍称之为“嚼槟榔”就是了。

槟榔,棕榈科常绿乔木,果呈椭圆形,橙红色。槟榔的花果均具芳香,可供食用及药用,有消积、杀虫、下气行水的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槟榔含生物碱、槟榔次碱和鞣酸碱,有兴奋中枢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和溶解脂肪、帮助消化的作用。我国傣族多生活在云南边疆的“瘴气之区”,湿热多雨,为了预防疾病发生,多嚼食槟榔。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现在,槟榔不但成为待客的佳品,还成为喜庆、吉祥和团结和睦的象征。云南元江、新平两地的傣家人每逢传统节日,都习惯摘回几串槟榔,用水洗净加工好,再用金箔、红带包裹装饰起来,摆在家里显眼的地方,作为一种陈设,十分典雅。他们嚼槟榔的情形是很有风趣的,每次嚼槟榔时,第一枚一定要虔诚地奉献给德高望重的老者或长辈,这意味着尊重老人。第二枚槟榔则属于家里最小的孩子,这是表示把老一代的爱抚、希望和智慧传给下一代。最后,再把槟榔依次分给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长期嚼食槟榔,牙齿由红而黑。据说,嚼槟榔染黑了的牙齿不会害“虫牙”,“少齿疾发生”。我国海南岛也盛产槟榔,槟榔也就是海南黎族尤其是妇女十分嗜好的食品。黎族妇女嚼槟挪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葵叶包着放人口内细细咀嚼,然后将残渣吐掉。初时口唇均呈红色,由于长期嚼用而终于使牙齿变成永远洗刷不掉的黑色。

佤族、阿昌族等所嚼食的“槟榔”并非树上所结果实的槟榔,而是人工制成的代用品。佤族的“槟挪”用麻栗树叶和石灰煮成,即将麻栗树叶来回家后,放在锅里熬出水汁,再掺以熟石灰拌搅,使之成半液体(糊)状,舀出放在笋壳上,待凝固冷硬后即成圆饼形的“槟榔”。这种自制的“槟榔”除自用外,还可以作为商品上市交易和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嚼食这样的槟榔时,要接上草烟、石灰等物,增加刺激性和具有嚼真槟榔一样的效果。阿昌族妇女在结婚以后,就有“嚼槟榔”的习惯。她们嚼的,其实就是草烟和芦子,长期嚼用同样唇红齿黑。她们认为黑齿才美观。嚼槟榔染齿使成永久性的黑色,和美观联系在一起,也和爱情、婚姻联系在一起。傣族妇女认为,汉族男人的白齿“象马齿一样难看”,而在他们的诗歌中却有“牙齿黑得发亮的美丽姑娘啊”这样的诗句。元江、新平的傣族青年男女传情定亲就靠的“嗯玛来”,即馈赠槟榔,小卜少送给小卜冒的槟榔装在荷包里,小卜冒送给小卜少的槟榔装在精致的小盒里。而在婚嫁喜庆时,更不可无槟榔待客。海南黎族男女青年经过多次交往而互相了解之后,双方如果情投意合,就互送槟榔以身相许,并表示互相守约,永不变心。在吃槟榔时,男女双方深情地唱道:“两人定约心准准,咬破槟榔两口吞,嫔榔红红味儿香,哥妹俩人心不变。”广西龙州壮族对槟榔也有特殊的感情。在青年人举行的婚礼上,新郎带到女家的第一件礼品就是槟榔。作为礼品的槟榔放在一个用红绸包结着的方盒里。木制方盒上中间是红色的圆形“喜”字,两边精雕细刻着两棵槟榔树,枝叶相交,结实累累。媒人要把盒子打开,将槟榔果取出来,切成碎片——分给到场的人;然后人们将其蘸上蛎灰,再用蒌叶包裹,放进嘴里慢嚼,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

这里的槟榔,表示一种礼节和祝福,祝福新人爱情永笃,相好到老。

槟榔就象抽烟喝茶一样,嚼食多了也会有瘾,成为一种特殊嗜好。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黄庭坚晚年被贬谪到宜州(今广西宜山),受壮族人的影响,也会食槟榔,食得上瘾后,甚至写诗叫人寄槟榔:“蛮烟雨裹红千树,逐水排痰肘后方,莫笑忍饥穷县令,烦君一斛寄槟榔。”把槟榔结实的情景和嚼食槟榔的好处都写到了,可见这位“穷县令”对槟榔的感情之深:也许,这位宋代名诗人的牙齿也染黑了。

最后一种改变牙齿颜色的做法是包齿多包成金色或银色。解放前,广西左右江一带的壮族妇女在出门或会客时,都要在犬齿上包一层金纸或银纸,以为装饰,吃饭或睡觉时则取下。云南的德昂族也曾经有过“用金套包牙”的习俗,因此从宋元以后就被称为“金齿花蛮”,他们所生活的区域甚至被称作“金齿国”。“金齿国”的范围比现在的德昂族地区要广,当包括傣族或其他民族的一些地区在内。马可·波罗到滇西后,在其游记中写道:“此地之人,皆用金饰齿,别言之,每人齿上用金作套如齿形,套于齿上,上下皆然。”直到今天,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包金牙、包银牙的,但那已经和汉族地区的包金牙、包银牙没有区别了。

纹身纹身,就是用刀、针等税器在人的躯体和四肢的某些或大部分部位刻刺出花纹或符号,涂上颜色,使之保存永久,中国古代称之为雕青、扎青、接青、镂身,因为割纹或刺纹所涂颜色多为蓝色或青色。严格地说,纹身可分为割痕或刺纹两类,割痕粗疏,图案简朴,而刺纹细密,图案精致。纹身,是人类原始精神世界的一种突出现象,它起源于原始文化,至今主要流传在少数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中,但它在现代民族中也偶有所见。纹身,无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显示出各种或显或隐的社会功能,从而构成一整个神秘莫测、离奇怪诞的世界,成为人类文化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领域。我国南方的不少民族,自古就有纹身的习俗。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道:“金齿,男人又在他们的背膊和腿上,刺一些黑色斑状条纹。刺法如下:将五根针并拢,扎人肉中,以见血为止。然后用一种黑色涂剂,拭擦针孔,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身上刺有这种黑色条纹,被看作是一种装饰和有体面的标志。”明清以后,在一些地方志书里,充满了诸如“漆齿文身,首勒红藤”之类对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的描述。直到清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纹身还相当普遍,而现在傣族、布朗族、佤族、基诺族、高山族、黎族中的一部分人仍然喜欢纹身。布朗族男子直到现在仍保持着纹身的习俗。他们在腿、胸、背部和手臂上制以各种几何图案及飞禽走兽形象,然后涂上炭灰和蛇胆汁。布朗人认为纹身的目的,一是为了区别男女,一是为了美观。佤族纹身非常普遍,尤其是男子。佤族男子纹身的图案,最常见的是牛头纹,较常见的还有三角形、十字花点、小岛、龙虎等,多刺于人的颈下、胸前、背和四肢上。妇女也有纹身的,多刺于颈下、胳臂和腿上。

阿佤人普遍认为,纹身是为了美观。基诺族男女都有纹身的,女的一般只黥刺小腿部,花纹与衣服上宽阔的衣饰图案相似;男的则在臀部。腿上刺以动物如龙、虎以及星辰、日用品等图案。他们黥刺龙虎图案,是对龙虎的一种崇拜;而日用品的图案可能与财富的观念有关。高山族男青年喜欢纹身,并将其作为成年的标志,多在胸、背和手腕上刺几何形花纹,颜色多取深蓝。女子纹身多在结婚前一天才施行。海南岛黎族女子多纹身,届时先请善画的人在脸、胸、上臂和大腿等处的皮肤上画出黑色图样,施术者左手执黄藤针,右手按所面图样轻轻拍刺,刺完一线就将冒出的血水拭去,再用水调烟灰或墨汁涂上。三、五天后创口脱痂痊愈,花纹即鲜明显现。所刺花纹有各种线条和几何图形,还有花卉、飞蛾等动植物图形及文字符号等。有了情人,还要由情人黥刺特别的标记在手上。黎族在纹身前都要举行专门的仪式,赶走鬼魂,杀鸡摆酒,庆贺祖宗赐予受术者平安和美丽。此外,德昂族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马等动物和花草植物图形,有时也刺上傣文经咒。未确定族称的云南克木人纹身多系受傣族影响,他们认为这样做,死后易找到自己的祖先。贵州的布依族男子在解放前仍保持纹身习俗,在胸部刺龙、兽式样的图案,今天,女子仍有黥刺手臂、手背的。

在我国仍保留着纹身习俗的少数民族中,傣族最具有代表性。傣族男子纹身直到当前仍十分普遍,图案内容极其丰富,关于纹身的解释和传说不少,且历史悠久。《腾越县志》就说:“棘人尚纹身,·,…·胸、背、额际、臂、腋、腹、脐各处,以针刺种种花纹。形象若虎豹鹿蛇,若金塔花卉,亦有刺符咒经文、格言及几何图案者,然后涅之以丹青,贵族用赤红色,平民一概用青黑色,否则妇女群辈笑之,以故无论老幼,无不申首彰然者。”至今,傣族男子纹身的情形也基本如此。傣族纹身习俗的盛行,与傣族群众普遍信奉小乘佛教有关。傣族男孩一到八、九岁就要进缅寺当和尚,学习佛理和传统文化,接受宗教的熏陶洗礼,同时也就开始纹身,又叫“夏墨”即刺墨。有进佛寺不纹身的人叫“生人”,被人们认为没有成人,要遭耻笑。现在,你到西双版纳,仍可看到傣族男子在胸部、腰部、脊背、手臂、大腿等处刺满了黑色或蓝色的花纹图案。

花纹图案中有龙、虎、象、八卦、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等,也有刺上老傣文佛经文句的。有的花纹还有一定的结构,十分复杂,在世界纹身民族中也属罕见。傣族纹身,由专门的纹身师进行。根据各人所爱好的图形和家人的心愿,请纹身师傅用钢针刺皮肤,然后涂上蓝靛汁或其它植物液汁,使其渗进皮肤里,形成黑蓝色或小量的淡红色。过去,纹身所用色彩为区别贵族与平民的标志,现多用黑蓝色,也可在其中套用红色。傣族男子纹身,很明显地有着区分男女、表现勇敢精神、显示男子汉气质以获取女性青睐的用意。纹身部位愈宽,花纹愈复杂,愈被认为勇敢和有男子气,否则便被认为是懦夫。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纹身的部位和花纹的繁简,也就成为女子对男子的审美标准和选择条件之一。傣家人自己说,在过去,不纹身的小伙子,是很难找到对象的。其次,傣族男子纹身还有避邪、预卜吉凶或某种巫术魔法的意味。有人说,纹了身可以怯邪避祸,手臂上刺满经文咒语,可以做到刀抢不入,而耳后刺花纹,如有祸事即将降临则会产生预兆性跳动,云云。

最后,傣族男子纹身,还包含着对祖先、对古代英雄的崇拜。傣家人传说,在天上还没有太阳的时候,他们的祖先是靠一颗高挂在菩提树上的明珠带来光明的。一年,有个魔鬼把明珠偷到天边去,藏在一个深深的岩洞里,因而使傣家人失去了光明。一个叫作宛纳帕的小伙子,决心找到魔鬼,把明珠夺回来,让光明重照人间。他带上长刀和弓弩踏上征途,一路上跋山涉水,用藤子打结记事,十分不便。后来,他见岛边的一种树流出黑树浆,就用其把经过的道路和景物画在身上。但日晒雨淋、汗水流淌,黑树桨也很快脱落。宛纳帕为了保存有关标记,用硬刺把自己的皮肤划开,让黑树浆渗进皮肉里。当宛纳帕刺了满身花纹找到魔鬼时,魔鬼吓得丢下明珠准备逃走。勇士宛纳帕杀死魔鬼,夺回明珠,又靠身上的标记返回家乡。当明珠又在高高的菩提树上照耀的时候,满身刺纹、白发苍苍的英雄却离开了人间。为了纪念他,男人们也开始在身上纹刺各种图案,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以此寄托对英雄和祖先的崇拜与思念。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