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和尚是唐代的人,从唐代到宋代制糖工艺在一步步的丰富,关于研制糖霜的技术在不断扩散,但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到了宋代,遂宁的制糖业已居全国五大产糖中心之冠,一部关于糖霜制作工艺流程的科技专著《糖霜谱》,便应运而生了。
王灼写成制糖名著《糖霜谱》
南宋绍兴十五年,遂宁有一个学子名叫王灼,自幼勤奋好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著有诗文集《颐堂词》和从音乐方面研究词调的艺术论著《碧鸡漫志》,备受历代学者珍视。王灼不但在艺术上造诣颇深,对当时的科学技术也颇有研究。
此时的南宋,制糖业已十分发达。王灼无意功名,专心治学,他沿着同乡故人邹和尚的足迹,不断考证,对制糖原理及工艺流程进行详细研究,写下了大量研究笔记,还在成都建碧鸡坊,潜心写作。通过几年的对制糖工艺的研究,他写下了以邹和尚制糖术为原始依据的《糖霜谱》七卷,这是中国第一本设计制糖业的学术专著。
遂宁糖霜名扬巴蜀
王灼在《糖霜谱》中如是记载——
“糖霜,一名冰糖。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之,独遂宁为冠。四郡所产甚微而碎,色浅味薄,才比遂(宁)之最下者。”
这段文字就是说糖霜这种产品在全国一共有五个地方盛产,其中独遂宁为冠,其他四个地方所产的糖霜味道很淡、颗粒很小,颜色浅、味道薄,只能跟遂宁的最下等的产品相比。可见王灼在《糖霜谱》里面对遂宁所产的糖霜是推崇备至,那种赞美之情是无以复加的。
唐宋时期遂宁制糖业的繁荣,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饮食文化,也催生了中国的民间糖人、糖画手工艺。现在遍布遂宁大街小巷的的糖人、糖画民间手工艺无论从规模还是艺术品位来看,依然居于巴蜀前列。
遂宁曾申报“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
在2010年1月份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故乡情深》节目在遂宁进行录影,我是作为一个访谈的嘉宾学者参加了拍摄。当时中央电视台看到糖人、糖画的艺术品位很吸引人并且制作的工艺很奇特,因此就拍了一组糖人、糖画的镜头。
因为遂宁在唐代与宋代都是产糖之都,因此糖人、糖画在遂宁一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工艺。2010年,遂宁向联合国申报过“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的称号。时任市委书记把这个重担交付于市文联,由我带上教育局与文化局的同志一起奔赴北京去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我们见到了秘书长辛格先生。他听我们描述冰糖在遂宁发端,又影响了遂宁当地人,把其当做艺术创作的原材料的故事,他很感兴趣。
但根据联合国申报“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标准,第一就是工艺必须在当地发源,冰糖就是在遂宁发源的,冰糖又可变为糖人、糖画原材料的饴糖,这一点很符合。第二就是制糖工艺还流传至今。第三个条件就是必须扩大其影响范围,至少扩大至中国三分之二的区域,这种糖人、糖画全中国的手工艺人都可以做,遂宁的冰糖也满足这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是硬条件,遂宁都达到了。只是因为当时成都已经申报成功“世界美食之都”,所以他希望遂宁可以缓几年再申报。我希望现在相关部门的同志能够接着把这个事情做下去,继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申报“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的称号,为遂宁争光!
邹和尚的制糖工艺与王灼的《糖霜谱》成遂宁骄傲
遂宁邹和尚发明冰糖和遂宁人王灼编著《糖霜谱》的千古传奇,点燃了遂宁文艺界人士的创作激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不断有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民间故事等作品问世,用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来演绎这段曾出现在中国画卷中的遂宁传奇。1986年,我也曾创作了历史传奇中篇小说《血溅糖霜谱》发表在四川《处女地》的文学期刊上。
当时我创作这个中篇小说时,不但去当时的糖果厂采风,了解整个冰糖的制作流程(砂糖到冰糖的过程),还到市图书馆查阅宋代王灼编著的《糖霜谱》,但没查到。后来才知道,这部书稿的原件被收藏在日本国家图书馆,并归类到日本国家图书馆的古代典籍《学津讨源》中。在《学津讨源》关于《糖霜谱》的内容索引中是这样评价的:这是一部“稀有的、完备的、实用的农业兼机械科学技术的专著”。
因此,我们遂宁人完全有理由骄傲自豪,因为我们的乡贤祖先——唐代邹和尚与宋代王灼,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