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婷
瑶族婚礼有繁有简,形式多样。广西金秀拉珈瑶和花兰瑶的婚礼最为简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不请客,不送财礼,也不敲锣打鼓,更不燃放鞭炮。同时,女方既不请客,也不做嫁妆,而且结婚仪式是在夜深人静时举行的。也就是在接亲那天晚上天黑时分,男方派几个女青年带上五斤猪肉、五斤酒和五斤大米,悄悄地到女方家去。女方的家人与接亲者同桌吃一餐便饭,就点着火把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去了。男方家人三更半夜与新郎、新娘和接亲者及几个近亲的长辈同桌吃一餐便饭,婚姻大事即宣告结束。在广西三江县,老堡、文界一带地区的红瑶青年男女结婚仪式更是独特。他们是背着女方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举行结婚仪式的。婚礼过后才派人同新郎、新娘带上两只鸡和十二斤喜酒前往女方家报喜,并赔礼道歉。女方父母只好默认这门亲事。实际上,女方父母不是绝对不知道,只不过是一种婚俗罢了。他们婚后,妻子“不落夫家”。每逢年过节或农忙时,丈夫才去接妻子回家住上几天。之后又返回娘家去了。等到妻子有了身孕,产前才到夫家生活。
拜堂仪式,在勉瑶中尤其盛行,且隆重。即结婚之日,男方派数位男女到女方家接亲;女方也派数位男女送亲去男方家。新娘在送亲路上,夫家张灯挂彩办法事“招五谷”,跳《迎兵舞》。《迎兵舞》主要是模仿古代军队出征时骑马、射箭、背刀等动作。意思是今天是个大喜日子,新人就要进屋,招来五谷财气。主人担心招五谷财气时把邪气晦气也招进家里来,于是就让法师跳《迎兵舞》进行驱赶,使家里保持干净,最后就是“踢兵归坛”,收归兵马。这是新娘还没有到来时夫家要做的事。在瑶村,新郎家的婚礼会交由一位有经验的瑶族长辈负总责,这位长辈被称为“厨官”。当然,出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新娘家的这位负责人,有不同的规定。如果是长女出嫁,就由大舅负责,如果是二女儿出嫁,就由叔伯的长子负责,如果是三女儿出嫁,就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负责,这个负责的人在瑶族被称为“座媒”。所有瑶族婚俗里,真正给新郎新娘牵线搭桥的红娘称之为“行媒”。结婚前一天晚饭时,“厨官”、“座媒”、“行媒”等要共聚一席,商讨第二天娶嫁的有关事宜。婚礼当天,礼节独特繁多。送亲的队伍到达新郎家。各种复杂的礼仪开始了。先是新娘。只见新娘戴着“盖头巾”站在大门口,“盖头巾”特别大,由一个较大的架子支撑着,估计有好几斤重。“盖头巾”上装饰了很多花纹,非常漂亮。旁边伴娘为新娘撑着一把红艳艳的伞,左右旋转着。这时“乐队”吹着唢呐绕着新娘转三圈,紧接着“厨官”杀公鸡一只,用鸡血也绕新娘一圈。礼毕,新娘由伴娘扶着进入厅堂,进入洞房。你以为,礼节算是做完了?那就错了,这时后勤会给乐队端来一碗菜、一壶酒,让乐队用餐。需要足足的耐心,等乐队用餐完,并再三次奏响音乐、吹响唢呐,再迎进送亲的客人。先是迎接女客人,而后再是男客人。客人、媒人、“厨官”、主家一人两根烟是必不可少的,而后再敬茶。
乐队吹响了唢呐。第一次,洗脸。第二次,洗脚。都是按照先新娘洗,接着客人们洗,而且所有女方来的客人都得洗。这是瑶族先辈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因为瑶族大都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古时,客人来时大都穿着草鞋,送亲第一次来到男方家做客,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洗一次脚换上一双干净布鞋,这是给客人的最高礼遇,淳朴的瑶族群众暖热了来客的脚,也暖热了来客的心窝。拜堂时,只能是新郎拜,新娘只是站立旁边陪伴。新郎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双手捧着瑶族“腰带”,由“厨官”带着给在场的长辈一个个行跪拜礼。拜堂时新娘所戴的头饰、新郎手捧的“腰带”和头巾,拜堂后都要珍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永远不再使用,直到去世时才能拿出来用于作陪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