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饭桌文化的一部分,酒被赋予太多社交意义,以至于喝酒不再是图开心,劝酒、斗酒、赶酒场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随着生活水平、健康观念的不断提高,小喝怡情,大喝伤身;喝多喝少,舒服就好”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喝酒,要以身体健康为前提,形成良好的酒桌文化。
一份调查卷 显示信阳在河南的酒量
近日,一份全国酒量调查显示:河南人的酒量排名全国第四!67%的河南人能喝三两以上,31%的河南人能喝半斤以上。 河南各地人酒量排行中:周口人平均酒量1两,最少,前三名中商丘人均8两、焦作人均1斤,冠军郑州人无上限。
该消息经转发后,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在这份调查中,信阳人均1.6两排第十,究其原因,竟然是“喝茶天下第一,喝酒不行。”
对于酒量排名,有些网友直言这纯属炒作,就像网上流行的星座运势排行、幸福度排行一样,搞排行就是吸引大家关注的手段。所以酒量没有达到平均值不必气馁,被低估了也没必要较真。
就像网友所说:酒量的个体差异很大,按地区排行意义不大,哪个地区都有一些爱喝酒的酒鬼。说白了,还得看个人能力。
总体来说,处于大别山区淮河上游的信阳,就像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一样,在大多数酒友的印象中,信阳人不如河南北方几个地区的人能喝。但信阳人酒桌上的文化,一点也不输于北方,既有北方人的豪放大气,也有南方人的慢品浅酌,酒风、酒规在不同县区也是不尽相同。
酒规:放关喝二敬一 鱼头酒敬上席
信阳人的酒规很多,但随着生活水平、健康观念的不断提高,酒规逐渐减少,但诸如“放关喝二敬一”、“喝鱼头酒”等“主旋律”的酒规还是在酒桌上盛行。
先说说信阳的酒规。酒席先确定一人为东,一人为酒司令,东家一般是主方年长者或地位高者,如年长位高者酒功不深,则请一人代东,东家主持酒局,点将调兵,酒司令负责斟酒并监督是否有人不喝尽等作弊行为。开席时,东家先请三杯,同席者同干,然后指定一人起头关,东家也可作头关。
信阳人的酒桌上,放关时一般采用“喝二敬一”的方法:自己喝两杯,每人敬一杯;自己喝四杯,每人敬两杯,以此类推。主家依次敬酒,客人依次等敬,主家敬完酒,客家可敬可不敬。
待放关结束,酒量大的、感情深的、初次见面的等等,都会找出各种理由搞“小自由”,这时候,怎么喝全凭两个人商量了。
据了解,信阳的酒规曾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什么打对门,光头过,一杯走,楼上楼……谁都可以兴规矩,谁都可以改规矩,往往为了规矩而舌枪唇剑。
虽然酒规已非昨日,但年长位高者坐上席的规矩仍然未变。
在信阳人的酒席上,都要有一道硬菜——鱼。这道硬菜一上桌,酒规也来了。主家(或服务业)都会把鱼头朝着坐在最上席的客人。“鱼头一对、大富大贵。”这时候,最上席的客人喝“鱼头酒”(杯数不等,一般是两杯,寓意好事成双)是跑不掉的。鱼头酒要从酒瓶里另加,方显尊贵。有时候,鱼尾酒也要喝。待鱼头鱼尾酒喝完,上席的客人(或主、客一起)才会用筷子给鱼“剪彩”,之后,其他人才会动这道菜。
相对于北方地区几个人俩凉菜就能喝半天酒不同,信阳人酒桌上的菜肴必须要丰盛。除了鱼,往往还会有炖菜、火锅、炒菜、凉菜等,荤素搭配,满满的一桌。在家里待客时,主家往往在菜上完后,对客人说“没啥菜”、“多包涵”之类的话。喝到最后微醺时,往往会再添两个下酒菜。
酒风:走酒斗酒搞酒
说起信阳人的酒风,与北方的豪爽相似的,要数息县、淮滨和固始。
信阳人的酒桌上有句俗话,叫“息县的麻雀喝三两(一说二两、四两)”,不管是喝几两,都是说明息县人能喝。
息县有一酒规叫“走酒”:酒过三巡后,主人先自饮一杯,再酌满给客人敬酒。到息县人家里做客,主家都会找几个人来陪客,七八个息县人,如果就你一位客人,一圈七八杯下肚,没有半斤的量是不行的。这还不够,主人家给你敬酒,你要回敬,所谓“受一还一、受二还二”。一来一往,喝不够一斤估计是不行的。息县人实在,能饮者豪爽,不能饮者刚烈,不管敬酒还是被敬,一般不会软磨硬劝,更少有“搅痞”的现象。
淮滨人能喝,除了地处淮河沿线的平原之地,与北方的饮食相似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淮滨人喜欢说当地酒,喝当地酒的时候谓之“喝水”,往往给人一种很能喝的印象。
固始人能喝,与早饭就喝酒不无关系。固始被誉为“翘巴县”,很多人早起喜欢吃鸡汤面,再喝两杯小酒调理胃口。久而久之,“固始人一起来就喝酒”的说法,在不少信阳人的酒桌上传开了。
说起酒风,不得不说说喝酒时的常用语,息县人常说“走”,淮滨、固始人常说“斗”,罗山、光山、浉河平桥人常说“搞”。可谓息县人一“走”,酒喝八斗;淮滨人一“斗”,酒让你喝个够。
酒桌上划拳猜枚,也是信阳人的流传了几百年的主旋律。有时候放关,很多人喜欢来划拳助兴。遇到不会划拳的,往往会用“老虎杠子鸡”“剪子包袱锤”代替,如果这两个也不会,可能就会猜“有没有”定输赢了。随着人们对就餐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随从可见的划拳猜枚已不多见,现如今在同学聚会、农村红白喜事上、或者一些大排档里,间或有这种热闹的场面。
理念:喝酒要健康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在讲排场的信阳人这里尤为突出。
在信阳人看来,请客吃饭,如果没有酒,那就不叫请客,但喝酒误事、伤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前些年。更有甚者,因喝酒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小南门,被公认为信阳大排档的代表。每到夜幕降临,生意非常红火,往往营业到凌晨三四点不在话下。很多人到那里,是喝过酒后赶场去的,一群人一喝到半夜,啤酒瓶满地都是,醉醺醺时往往因为一句话不对就抡起酒瓶打了起来。这种情况,信阳西华路上也时有发生。直到近年来,酒后斗殴的情况才略有好转。
除了酒后斗殴,喝酒误事、影响工作的大有人在,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饮酒成风更是愈演愈烈。
因工作关系,请吃喝、赶场子,中午喝过晚上喝,这边喝了那边喝,一天到晚处于醉醺醺的状态,有时一顿饭能赶十多个酒摊。“不在酒桌上就在去酒桌的路上”成了很多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生活写照,严重影响了公务人员的形象。
2007年,信阳率先实行“禁酒令”,规定公务人员工作日中午禁酒。半年时间,为信阳地方财政节省4000多万元,一年内百余名干部因喝酒受处分。“禁酒令”由开始的不被重视到重视,由开始公务人员的不理解到普遍欢迎、甚至影响到普通家庭的午餐习惯,由开始只在信阳推广到最后全省多个地市效仿、进而全国多个省市推广,改变了太多人的饮酒习惯。
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及反腐力度的加大,信阳公务人员饮酒之风进一步收敛。如今,信阳人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午餐菜肴丰盛,但见不到酒。主人不提,客人不怪,大家只管吃饭。
越来越多的人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身体是自己的,喝多了会伤人。
但热情好客的信阳人,对酒文化的热爱依然不减,“无酒不成席”的传统没丢,只是更加注重了健康,不再像以往拼酒、劝酒、酗酒,进而演变为“不醉不归”。
对于酒的品牌,信阳人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物资匮乏时期,酒是一种相对紧缺的消费品,人们不讲究牌子,能喝到酒就是最大的满足。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信阳人开始追求高档酒、大品牌酒,茅台、五粮液等知名品牌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追求,不管酒的真假,只喝名酒。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健康观念的不断提升,加上金谷春、鸡公山、乌龙、南湾湖酒等地方品牌的持续发力,酒的品质和档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地方酒,饮酒的观念也日趋健康化和生态化。
真可谓“壶中天地大,杯中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