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以及传统文化的交流,各民族衣冠服饰的式样、着装方式与服饰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对旧的服饰文化的彻底否定,而是对旧式样的更新,对旧观念的进一步完善与充实。
 

传统习俗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满族男子梳辫发的事实人尽皆知。这种发式直到辛亥革命时期才被革掉。至于满族女子的发式,变化就比较多样。幼年时期,因习骑射而使得发式与男孩相同,剃去四周发,只留颅后发,编结为辩,盘于脑后。待至成年待嫁时期,方才蓄发,多是缩成抓髻、或梳成单辫。

  已婚女子的发式多是官髻。髻的样式和名称很多,诸如大盘头,大蓬头,架子头,老样子等,但唯有两把头的样式才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络,在头顶上梳成一个横长式的发髻,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扁髻,压在后脖领儿上。这样,发髻便无形中限制了脖颈的随便扭动,使人走起路格外庄重。当时梳这种发髻者多为满族的上层妇女。一般劳动妇女只把头发绾至顶心盘髻,这种盘法流传至今在东北农村中仍可看到。

  在发髻上带些花朵是满族妇女的爱好。进关以后,受汉族的影响在头饰上就更加讲究和复杂了,诸如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针,排杆以及压鬓针等等,但其中还有一种叫大扁方的却是满族妇女头饰中绝不可少的。所谓大扁方,是一根约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大横簪,贯于发髻之中。清人小说《儿女英雄传》里,第三十回写十三妹初见安太太一段,对安太太的头饰就作了一番仔细的描述,可资作为佐证,“头上流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的猩红头把儿,撇着一支大如意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的玉暨棒儿,一支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后边,左边翠花上,关着一路三根大宝针钉儿,还带着一支方天戟,栓在八颗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的小桃,右边一排三支刮待刷腊的矗技儿兰枝花儿”。这可是清代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妇女的典型头饰。

  另外,在所有的衣冠服饰中,要特别强调满族妇女的耳饰,对此她们也特别讲究,尤其讲究一耳带三钳,就是说,满族妇女要在每只耳朵上扎三个孔,带上三只耳环。这种习俗是满族妇女必须遵守的。据记载,乾隆四十年有次选秀女时说过:“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但是,这种习俗在满族妇女中确实延续很久,直到民国年间在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仍可见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