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

日期:12-09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我要投稿|举报/反馈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有:1.纪念历史人物;2.划龙舟;3.吃粽子;4.各种防五毒习术(贴端午符剪纸、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兰汤沐浴);5.游戏,如玩斗草、击球、射柳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龙舟、粽子、五毒图、艾草菖蒲、钟馗画、张天师画、屈原像等。
  端午节起源于民间习俗,其中有不少活动都是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端午节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有较强的生命力。端午节对研究民间习俗的发展有重大价值,由于它是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且包含跨国习俗,因此对研究民族文化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传统体育竞技、饮食文化等均有重要价值。
  端午节中的划龙舟、吃粽子很好地保留下来,并获得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端午节的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应加以科学的引导,使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活动更为丰富。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五月五(农历),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唐元和十五年,归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归屈原沱建立屈原祠并写下祭文,众乡亲与各色龙舟汇集于此,作为起点,进行龙舟竞渡,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的鲜明特色。这种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续至今,形成一种传统。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欢愉,一般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祭奠屈原贯穿节庆活动的始终,包括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等程序,端午民俗过程因此而更见完整、紧凑和鲜活。自明代起,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颂楚辞或作赋,相互唱和,这在全国各地端午习俗中独具一格。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既传承了传统端午习俗驱疫避瘟的内容,更保留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精神、品格的颂扬和纪念之意。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是中国上古楚文化和端午礼俗等的活态见证,具有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它宣扬和传播了中国文人杰出代表之一的屈原之精神品格和中国文化传统精神,把传统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人性化和娱乐化,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这一节日民俗还传承了《楚辞》与其他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黄石市

  西塞神舟会是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主要活动有制作神舟、唱大戏、巡游、送神舟下水等仪式和活动。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农历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直至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活动。
  神舟会期间,当地群众日日夜夜唱楚剧大戏,四乡八岭的民众赶来向神舟许愿求福。农历五月十六早晨8点神舟出会巡游,家家户户都要在门边悬挂菖蒲艾叶,门口设香案,燃香烛,摆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们都要放鞭炮迎接,撒茶米,祭拜。农历五月十七晚,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通宵打醮守夜。农历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宫,道士和神舟会全体成员共同为神舟开路,由16名青壮小伙抬着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带着龙舟沿江而下,东流入海。此时江上众多渔船在船头摆香设案、鞭炮齐鸣、绕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神舟入江处的大堤上,有成千上万的村民双手合十、跪拜神舟,祈求神舟带走疾病、带走瘟疫、带走灾难,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
  民众自发组织神舟会,举办以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主题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神舟会借助“送神舟”这一形式为一方百姓禳灾祈福,是端午节俗中最壮观的一种民间盛会,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该活动规模宏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至今传承不息,它集中、生动地表达了古代民间端午习俗的内容,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自纪念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结合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舟会的活动也与祭吊屈原的传说联系在一起,使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神舟会活动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楼台亭榭、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气势宏伟,富有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汨罗市

  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上述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屈原文》、公元6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稍后的《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中均作了相关描述。
  端午节让一代又一代劳作的人们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激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富民安的祈求、对屈原等先贤的深深怀念;更有青年男女把这个节日当成了相亲社交的绝佳时机。
  汨罗江畔端午节鲜明的个性特征可充分展现出汨罗江地方文化的特色。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汨罗江畔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日益衰减,需要抢救和保护。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的五月端午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全民参与,久盛不衰,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富于江南特色的民俗传统。
  苏州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对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纪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苏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条件、生产生活、经济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相对应的端午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龙舟表演的大型活动;第二类活动主要表现苏州人适应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如采草药、挂艾叶、挂菖蒲等;第三类活动展现苏州悠久的丝织文化和特有的服饰文化,如佩百索等;第四类活动包粽子、吃端午饭是其核心内容。
  苏州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大型活动在“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近年来有所恢复。其他各种习俗在苏州居民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延续着,但是年轻人知道的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些传统习俗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